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确定后将提前3年公布

新京报讯(记者许路阳) 昨日有媒体报道援引北师大教授顾明远的说法称,全国将在2017年执行高考(微博)新方案,英语不再参加统一高考,而语文、数学则成为两门必考科目,且会在新高考中加重分量。在上述报道中,顾明远提及前几天教育部(微博)刚举行过相关会议,“近期估计就要发文了。”

教育部:方案提前3年公布

英语2017年退出统一高考?昨日,顾明远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回应称,系媒体误读,一切要以相关部门正式公布为准。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是改革方向,但这并不等于英语退出高考。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是教育部专家咨询“常客”,其担任着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组组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昨日,教育部发言人续梅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教育部正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订和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方案确定后,我们一定会及时发布,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方便考生和家长了解。”

3月份至少两次征求意见

“今年的重中之重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

据教育部官网的袁贵仁讲话稿显示,今年,教育部将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配套“实施意见”。

但方案尚未公布前,已有多家媒体先后根据业内人士言论,“曝出”方案的部分内容,引发广泛关注,但每次都是以“澄清”告终。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在今年3月,有关部门已至少两次召集相关代表,就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征求意见。

改革只能分步走、稳步走

全国人大代表、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招生办)周洪宇教授曾亲身参与征求意见。昨日,他对新京报记者称,今年3月12日,中央有关部委召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征求意见。据周洪宇回忆,与会的还包括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微博)等人。

4月20日,多家媒体援引朱永新说法称,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语数外三门,其中外语一年两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按等级评价。

朱永新则在4月21日凌晨,通过实名认证微博回应,“我只是提供个人意见,不可能代表教育行政部门发布高考改革方案的信息,希望媒体不要以讹传讹。”

当时,教育部发言人回应称,高考改革方案还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并按程序报批的进程中。

周洪宇认为,教育改革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按照中央推进此轮改革的思路,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不会一起走,也不会快步走;只能是分步走、稳步走。”

教育部发言人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力求充分考虑高考改革的复杂性、周期性和长期性,“会先试点再推广,以积极稳妥有序推进。”

至于哪些省份和高校会先行试点,周洪宇认为,教育部和国家相关教改综合领导小组会评估各地意愿及改革条件工作基础,以敲定首批改革试点地区。

“今年秋季,试点省份进入高中的学生会按新方案学习。”周洪宇预计,在2016年底,首批高中生或将参加改革后的外语社会化考试。

专家观点

不能拘泥于考什么怎么考

“如果改了高考,大学招生仍然是以考代招,招考不分,可想而知高考就算改到2050年也不行。”一名参与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的高校人士表示,高考改革需要放在整个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大框架下去思量,不能单纯为改高考而改,“高考要考哪些门,哪些门要设多少分,是文理分,还是文理不分,高考一年要考几次等,就是为改高考而改高考。”

另一名参与方案征求意见的高校人士举例称,他了解的方案意见稿中,有涉及外语、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考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内容,意图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如果还是以考试分数、等级代替高校对考生的评价,考生仍可能全力准备每次考试,不但无法减轻考生负担,还可能变成“考考定终身”。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分析高考改革时,不能拘泥于单纯的高考科目改革,他们希望能改变目前的集中录取模式,以为改革成功奠定基础。

前述高校人士介绍,目前高考招生制度本质就是以考代招、招考不分,“高考考完了,大学就只是完全按照高考分数、集中录取,大学招的实际是分数,在分数背后,考生是张三还是李四,是擅长数学、物理,还是语文,完全不重要。”

“但招考分离也要完整解读。”周洪宇表示,高考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但包括招考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等内容在内的运行机制是其基本保障。

(新京报 许路阳)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14-05-19/31472.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