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资料图。(记者 金硕摄)
编者按:
又是一年就业季。这个夏天,人数创历史新高的727万大学毕业生,再度让“就业难”成为中国社会的热话题。
面对牵动中国数百万家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当媒体多冠以“史上最难”或“更难”来形容就业形势之际,纠缠中国多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更需要洞悉症结的冷思考。
一边是大学生“怀才不遇”,找不到工作;另一边则是一些企业“求贤若渴”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并存,凸显着谋求经济转型的中国正经历结构性的就业矛盾。
一边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岗位后抱怨“学非所用”的尴尬,另一边则是一些大高校不顾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盲目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大学如何对接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大学生,拷问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一边是国家三令五申要求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另一边则是一些用人单位在户籍、性别、年龄等方面设置五花八门的就业门槛。年年批驳却年年凸显的就业歧视,似乎成了就业季里驱之不散的阴霾。
……
如今,“金三银四”的招聘高峰时段已过,手捧简历的毕业生们正在漫漫求职路上做着最后的冲刺。5月22日开始,中国新闻网相继推出“就业季”系列稿件,走进那些求职路上的大学生,多角度剖析颇具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官方力推大学生创业 中国或现新一波创业潮
中新网北京5月27日电题:官方力推大学生创业 中国或现新一波创业潮
记者 马学玲
“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在史无前例的727万高校毕业生涌向社会之际,中国官方作出上述决定。
除了愈演愈烈的就业难,官方作出这一决定的另一重大背景则是,在这一年里,中国踏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程。这场力度空前的改革,之于“嗅觉”敏锐者,首先则是无处不在的商机。
鉴于此,有分析预测,中国新一波创业潮正在到来,而走在时代前列的大学生创业群体,料将成其中“弄潮儿”。
大学生创业族的人生豪赌:放弃保研,回村种田
继去年“史上最难就业季”之后,今夏,727万高校毕业生涌向社会,再次刷新历史纪录。当下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不争事实,在大部分人奔忙着考研、求职的同时,一些“另类”毕业生则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创业这条荆棘之路。
周德金便是其中一例。这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的大四学生,本已获准保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深造的资格,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决然放弃了这一机会。
因为在他看来,有着比读研更为重要的“大事”要做,那就是创业。在尝试了家教服务、双人自行车租赁等诸多项目之后,今年3月份,周德金和自己的小团队终于锁定了最终的创业方向——打造名为“一天一果”的水果品牌。
其实,周德金眼中的这件“大事”,在一些同学看来,只不过是“卖水果的小生意”而已,但他并不以为然,整日乐此不彼地奔忙着。
从营业之初的四五种水果、百元营业额,到如今的几十种水果、冷饮、上千元营业额,时下,周德金的“大事”正在中国农业大学东、西校区生根、发芽。他告诉中新网记者,以后业务范围将会扩大到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所有高校及周边写字楼。
“之所以选择创业,是因为想证明自己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周德金自认是个不安分的人,这名曾从丽江骑行西藏、翻越雪山的90后告诉中新网记者,萌生创业想法,也是受了一些学长的熏陶,他特别谈道了曾被多家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创业者、义工杨天龙。
作为年长周德金6届的学长,历经千险万难的打拼之后,杨天龙的“大事”现已初具规模,其公司主营的“水果玉米”种植版图已由家乡小镇扩至全国20多个省份,种植面积也由3亩发展到3.6万亩,产值近8000万元。
比周德金放弃保研资格“卖水果”更为出人意料,6年前,杨天龙选择从北京回到甘肃农村“种玉米”——无疑,都是一场人生豪赌,赌注是青春,但目的并不止于财富,还有担当。
尽管目前还不知道周德金将如何“为社会创造价值”,但杨天龙的价值已经显现,毕业6年来,除了带动6000多户农民增收之外,他总负责的协进爱心助学会已资助贫困学生360人次,资助钱物折合人民币50余万元。
中国或现新一波创业潮 大学生创业者料成“弄潮儿”
近年来,像杨天龙和周德金这般“不走寻常路”的大学生创业者日益增多。据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从2008届的1%到2012届的2%,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不断上升。不过,这一比例仍远低于国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今年将高校毕业生创业提到更加显著的位置。4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后发布的通知则进一步明确了这一计划的“时间表”,为2014年至2017年。这一计划近期将出台。
根据这一文件表述,中国将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等措施,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
“有人认为,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是为了缓解就业难,但我认为,其意义并不止于此,当今世界的一个典型趋势是‘在创业中创新’,这其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战略行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周海涛对中新网记者谈道。
周海涛表示,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中国已具备相当规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通过创业,将实实在在释放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人才优势和能量。
“中国新一波创业潮正在到来。”周海涛说,这将是继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及2000年左右之后的新一波创业潮,其契机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目前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激活了新兴需求和创业机遇。”
在周海涛看来,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其实是主动迎接新一波创业潮的积极有为的选择,也是抓住发展方式转变、满足新兴需求、抢滩创业机遇的战略举措。
蒲公英国际青年创业驿站副总裁李买山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1992年前后,很多人选择下海,掀起一股创业潮,出现了叱诧风云的‘92派’。而今,1992年前后出生的一代人正逐步走出大学校门,其中一些人则选择了创业。
“这一代人的父母较多从商,他们跟随父母走过了较为完整的创业路径。”李买山对中新网记者说,这是一种言传身教的创业教育,所以,尽管他们还很年轻,但已经具备比较敏锐和完善的商业意识,或将成为新一波创业潮中的“弄潮儿”。
官方多措护航大学生创业 “九死一生”困局待破
大学生创业热情高,但实际上真正付诸行动的却很少,且鲜有成功。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仅为2.4%,舆论多以“九死一生”对其定位。
“无论在资金、场地还是项目等方面,大学生创业都缺乏必要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洋对中新网记者谈道,尤其需要一种能把学生的创业想法孵化成创业企业的机制。
在临沂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于建波看来,创业扶持政策的滞后也是一大问题,“大多创业政策都是针对毕业生离校之后的,但大学生创业的话,其实从大二开始就需要这些支持。”
基于种种现实,官方此次宣布“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同时,推出了多项扶持政策,要求“确保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优惠、场地扶持等各项服务和政策优惠”。
在李买山看来,这很有力度和深度,旨在解决四方面问题:一是着眼于创业意识教育方面的问题,二是强调大学生身份的保留,三是拓宽创业资金来源渠道,四是减少税费负担。
“整体而言,有一种对大学生创业者‘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有必要的策略。”在李买山看来,这些政策能否尽快出台细则,并落实到相关机构,至关重要。
周海涛对此予以认同,“正是因为很多创业政策不具体、不细化,才影响到其落地。”此外,制度不配套、效力不持续、保障不到位等,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外部政策环境。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鼓励大学生创业,但直到现在,创业率依然很低,成功率极低,为什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因为没有对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
熊丙奇举例说,比如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没有凸现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到毕业的时候再去鼓励创业,就很难有成效。
“此外,大学生创建的都是私营企业,而在国有企业面前,面临着非常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在熊丙奇看来,面对高校毕业生创业难这一时代课题,教育改革和经济转型,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