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为蕙(以下简称茅):大概七八年前,我回国演出,开独奏音乐会,后来开公开课,发现来听的很多是琴童和家长,而不是专业人士,发现中国琴童之多远超世界其他国家。在国内,无论是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还是其他二、三线城市,孩子和家长的学琴热情都很高。但与之相对的是,钢琴教育质量又呈现出明显的二级分化态势,北京、上海的音乐教育水准很高,有专业的钢琴教育学校,但其他城市,师资水平相差很大,二、三线城市常难以找到好老师。而在美国,每个州都有很不错的老师。
新京报:考级是国内学琴中绕不过的话题,国外也有钢琴考级吗?
茅:国外也有钢琴考级,但不仅考演奏,还考音乐理论。国内考级,每级考试就几个固定曲目,基本功不好但只要能练好这几首也能过。但美国考级,发给琴童的考级曲目参考书里面只有曲名,光3级就有好几百首候选曲目,8级以上就更多了。而且,在国外考级还必须考音乐理论、音乐历史和试奏能力。这是一个全面的测试,比单弹奏几首指定曲目,更能体现孩子的钢琴水平。
新京报:国外学琴的孩子和国内琴童相比,会有哪些不同?
茅:在演奏技巧上,同样是8岁的孩子,欧美孩子弹得不如中国孩子,但他们却比中国孩子自信,笑容也更灿烂。在家庭教育的氛围上,美国的钢琴教育相对成熟,多数美国家长都至少掌握一项乐器;而中国70后、80后家长多数未必学过琴。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能表明中外教育的区别——在国外,学弦乐器的孩子比中国多。每个学校都有弦乐队,学生们觉得弦乐队是一个集体的团队,在其中有归属感,而钢琴是一个独奏乐器,演奏形式较单一和枯燥。但很多中国家长却不希望孩子成为群体中的一员,而是要通过类似钢琴这样的独奏乐器来突出孩子的与众不同。
新京报:你怎么看中西方的音乐教育?
茅:我4岁开始学钢琴、14岁出国,在中国和美国都学过琴,在中国和美国也都教过琴,是中西方教育各自优点的受益者。我赞成中国教育里的“讲规矩”,弹琴就是弹琴,快乐练琴不等同于玩;同时我也倡导西方的三明治式教育——第一永远是“你很好”,第二是“你还可以更好”,第三是琴盖放下去表扬孩子“非常棒”。
“总有那样一个契机:他成熟了,恋爱了,失恋了,成功了,失败了……然后,他慢慢坐到钢琴跟前,弹奏一首他曾经觉得枯燥无味的曲子,发现琴声如温柔的手,抚过他的心灵。”——茅为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