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着力培养高端“小语种”人才

“在国际交流日益深入广泛的当前,语言障碍一定要打通,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和‘周边外交’的国家战略,北外将致力于培养和储备精通非通用语言的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彭龙

  “小语种”是外语非通用语种的俗称。当前,我国已进入公共外交新时代,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北京外国语大学不断提升对高层次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致力于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目前,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国内院校开设外语语种最多的高校,已开设64个外语专业,完整开设了欧盟国家24种官方语言和东盟10国的官方语言,其中22个非通用语种为全国唯一专业点。

  高校如何担负起时代使命?北京外国语大学依托学校特色和优势,从服务国家建设的角度出发,找准定位,将学校发展与国家战略结合在一起的思路值得借鉴。

  非通用语种建设与国别研究相结合,助力国家战略发展

  3月14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为新增开设的蒙古语、泰米尔语、孟加拉语及菲律宾语4个语种课程举行了开班仪式。同时,为服务国家建设,学校表示还将继续启动格鲁吉亚语、亚美尼亚语、摩尔多瓦语等11个非通用语种专业的申报工作。

  “非通用语人才可以在多个层面上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但目前,我国非通用语人才严重匮乏,是制约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闫国华指出。据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调研,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翻译人才匮乏,当地民众要了解中国,大多要通过英语等通用语种转译信息,有关中国的新闻舆论等内容大都经过英语、法语等通用语种的过滤,造成中华文化核心思想被西方话语体系所曲解和误读的部分再次放大,对我国话语权竞争、核心利益表达等方面造成了很大伤害。

  从经济效益看,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是高投入、低产出,但从服务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和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北外通过大力发展非通用语言教学,不断深化对区域国家的研究,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57个,2015年,计划增设迪维希语、塔吉克语、黑山语、阿非利卡等非通用语种专业,使学校非通用语种达到63个,实现非通用语人才储备与国别区域研究互相促进,探索符合中国特色和北外特点的非通用语种建设道路。

  正是基于服务国家建设的大思路,北京外国语大学致力于非通用语建设的破题与拓荒,同时将语种建设同国别的研究相结合,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能力,同时注重对象国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和教授,探索语种增设与科学研究、人才储备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贾文键说,“学校启动了希腊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将从学生选拔、培养机制与流程、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让学生在掌握希腊语的基础上,选修用希腊语开设的文学、历史、国际政治等课程,在全面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实践能力。”

  建设非通用语种专业多元化模式,培养“复语型”人才

  北外校长彭龙认为,非通用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师资。他说,北外准备采用国内国外学习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先接受中国文化教育和中国情怀培养,然后再到国外学习语言,攻读与区域研究相关的学位,从而培养掌握两门外语的专业人才。最近,北外还与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声誉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签订协议,将本科毕业人才输送到对方学院继续深造。

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克服了培养成本高的困难,采用小班授课,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到对象国学习一个学期或者一年;在师资配置方面,一个语种至少需要3位老师,包括两位中国老师、一位外国专家。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金利民介绍,针对非常“小众”的非通用语种,学校考虑到非通用语种涉及的有些国家经济不够发达,有些甚至处于战乱之中,这些语种暂不招收本科生,而是将新增语种作为全校外语选修课,优先向相同语系或相邻国家语种学生开放,成绩记入成绩册,计算学分。这种多元化的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模式,有利于“复语型”人才培养——非通用语种的学习者同时还要掌握一门通用语言,在保证人才基本竞争能力的同时,在专业区域研究方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15-04-02/44696.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