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青年教师忙“充电”。邓放摄
□本报记者王晖
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我省高校教师总数的六成多,这些青年教师大多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寒窗苦读20余载,而今终于在高校谋得一席之位,没来得及喘口气,科研论文、职称晋升、教学评估、结婚买房,生活中的诸多压力和烦恼让这一被网络称为“青椒”的群体常常感到焦虑。
A
一本厚厚的“暑假作业”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长达两个月的暑假一直是大学教师的“福利”。然而,记者最近采访郑州几所高校的青年教师,却发现他们的暑假过得比平时还累。7月26日,记者拨通80后教授徐天放的电话时,他刚刚坐上高铁,准备去西安参加一个学术交流。这是他博士毕业后的第三个暑假了,假期一开始,他就为自己制定了密不透风的“恶补”计划:参加3个学术会议,修改2篇论文,还要完成一本专著的校对。“上星期我刚从北大一个高级研修班学习回来,即使是在假期,走在北大校园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神色匆匆的,就仿佛是在赶地铁。”
徐天放在电话那头苦笑着说:“都说中小学生假期负担重,其实我们也有一本厚厚的暑假作业。身边的同事跟我差不多,暑假过得比平时还累,理工科老师埋头写论文做实验,文科老师忙着社会实践课题调研。”
对于郑州大学“青椒”周博士来说,暑假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可以腾出时间张罗自己的论文和课题。他说,自己上半年每周都有8个课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把课讲得精彩,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泡图书馆、下视频、做课件,学期末学生打分,他在全学院位居第二。刚要松口气,但一想到明年底就要申报副高职称,申报表格里对发表论文数量、是否核心期刊以及申报课题级别都有严格规定时,心里就沉甸甸的。周博士一边摇头一边告诉记者:“‘传道授业解惑’难道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吗?为什么职称评定时对于教学情况却很少提及?平时在学校备课上课占用了我80%的精力,只能趁着放假拼一拼了。我每天6点起床直奔实验室,下午4点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修改论文一直到深夜,压力山大呀。”
B
“我等得花儿也谢了”
让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感到的压力都有哪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压力有学术上的,有生活上的,更有整个社会以及周边环境的。
任教于郑州一所二本学校的博士张向松说:“我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科研。我们国家的大学过分追求科研项目及论文数字,大家为了科研而科研,究其原因,主要是职称评定要跟科研论文挂钩,而承担教学任务的老师平时少有时间做自己的课题和论文。这种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使科研处于劣势地位的青年教师在薪酬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导致他们失去对教学工作的热情,转而把更多精力投向科研。‘青椒’们的科研之路也充满坎坷,许多人博士毕业来到高校,没有自己的科研团队,申请课题中标率又低,因此只能跟着老教授们做,发表论文时署名自然是排在最后。”
目前我省大学多数规定,博士毕业进入大学工作先当讲师,3年后具备申请副教授资格。而实际上很多高校讲师晋升副教授的年限在4到6年之间,晋升副教授5年后可申请教授,8到9年晋级成功的实属正常。最让青年教师们焦虑的是,学校高级职称是有比例限制的,经过多年职称评审,名额已基本饱和,只有等待老教授退休后空出若干名额,竞争激烈可想而知,难怪有人调侃道,对于“青椒”来说,高级职称就好比水中花镜中月,真真是“我等得花儿也谢了”。
除此之外,让“青椒”们感到不安的还有日益增加的生活压力。35岁的“青椒”李子健感慨道:“博士读完即使年龄小的也已奔三十了,成家立业的问题就摆在面前。我每个月工资补贴加一起6000多元,听着还说得过去,可学校周边的房价已涨到每平方米1万元了。读了这么多年书,父母为我们已经做得太多了,看着他们花白的双鬓,难道我还忍心啃老?”
C
让“青椒”过得更体面
青年教师苦读多年,一出校门就遭遇工作生活重重考验,他们做梦都想过更加体面的生活,渴望实现个人价值并得到社会认可。
“大学里急需两种人才,一是大家都在争抢的学术大师,一是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前者可以通过优厚的待遇引进,后者则只能自己培育,这一点全世界的大学都一样。”作为访问学者刚从英国归来的中原工学院人事处处长孙斌博士认为:“如果连大学校园里的教师都没有了‘悠闲’,没有了无拘无束的思考时间,那么我们的学校就太急功近利了,这岂不是大学的悲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我国颁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大教育、科技和其他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
越来越多的大学也积极行动起来,在政策上向“青椒”给予倾斜,购置住房,提供安家费,提高收入,这些饱含温度的“民生工程”为“才露尖尖角”的青年教师群体带来了更多希望。
以中原工学院为例,在教师培养方面,学校出台了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办法,对培养期间的青年教师提供每人每年2万元的津贴,并实行低职高聘;出台了校内特聘教授评聘办法,对校内特聘教授提供每人每年6万元的校内特聘教授津贴,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在教师考核激励方面,大幅度提高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建立了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的分配机制。与此同时,持续组织讲课比赛、教学技能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设专项经费激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还建成教工生活区,解决了“青椒”的安居问题。
河南大学则探索个性化的师资培养模式,设立了青年科研人才种子基金、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和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以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为例,旨在培育冲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的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实施两年来,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经费,对遴选出的20位青年教师在科研条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