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密切对接产业动向 无锡一高校开移动互联专业

 

无锡高新区系国家传感信息发展核心区,多年来一直扮演着推进产业发展创新的重要角色。在这个聚集了众多国际企业和高新企业的开发区里,有这样一所高职学校,13年来,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创设产业急需专业,为开发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支撑。它,就是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简称:无锡科院)。2015年,该校设立的“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校A类品牌专业”。一所建校时间不算长、规模不算大的学校,为何能成为无锡产业高地的人才库?其在专业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何“妙招”?

“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坚持‘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才能有出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要去突破。”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曹建林如是说。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于2003年,在专业设置上一贯秉承着与当地产业发展对接的理念。2009年,随着无锡物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崛起,无锡科院一批新技术专业也应运而生。2012年,为了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产业的发展,满足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升级需求,无锡科院率先在省内申报了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在当时,移动互联还属于新生事物,而无锡科院看到的是移动互联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在没有现成教材、教师团队尚年轻、科研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无锡科院人凭着一股高新区“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上下一心,克服困难,硬是为移动互联专业的建设开辟出了一条新路。

培育师资团队 提升品牌影响

移动互联专业作为时下最“时髦”的专业之一,涵盖了当下正流行的APP软件技术、VR技术、智能穿戴设备技术、移动支付技术等,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对科研实践能力的先进性要求非常高。“因此,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进取意识,不断学习跟进新技术、新成果,把真正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学校物联网与软件技术学院副院长赵航涛说。

为了让该专业教师团队能够及时掌握新技术,保持专业领先性和含金量,无锡科院以“共推互聘”的形式与多家企业合作。即学校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担任产业教授,传授新技术,同时,学校组建“科研助理团队”把老师送进企业,与企业合作进行新产品研发。而后,这些老师把新技术、新产品带回学校,编入教材,引入课堂,以“科研反哺教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用这样“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不仅助力了企业,同时提升了教师的研发能力,提高了教学水平,最终哺育了学生。目前,无锡科院移动互联专业组成了企业“科研助理团队”6个,企业访问工程师12人,各类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0人,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2人,外聘产业教授5人,外聘企业兼职教师5名。

为更好地吸收海内外高校先进的专业建设经验,无锡科院移动互联专业派出了1名教师到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做访问学者,1名教师赴台湾树德科技大学交流学习,5名教师赴国内知名高校做访问学者,5名学生赴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留学。在“取经”的同时,提升了专业在海内外的影响。

紧密校企合作 助力专业发展

无锡科院的“朋友圈”里,不乏像无锡感知集团、南京第55研究所、上海尚强信息、北京神州祥升等国内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学校宣传部副部长周雪梅表示,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着新形式、新方法,为专业产学研合作架起“跑道、平台”。

2013年起,学校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与无锡感知集团共建企业大学“无锡感知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合作开展新技术培训、岗位标准培训等;双方还共同建设了科技展示中心,用于展示国内最前沿的移动互联和物联网新技术、新产品;同年,学校与南京第55研究所合作成立了云计算研究所和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开发课程和编写教材;与上海尚强信息合作建设“互联网+学堂”教学数据平台;与北京神州祥升合作举办省级移动互联专业技能大赛等。

通过各类载体平台的搭建,学校软硬件实力均得到快速提升。目前,学校移动互联专业获省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博士后资金A类资助1项;市级科研类项目立项5项;横向课题立项3项,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6项,学院立项科技基金项目11项;申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SCI 收录论文1篇,EI收录论文5篇,其余省级论文30余篇。

“经验成果要分享,只有这样才能让移动互联专业得以快速发展。”曹建林认为,无锡科院作为全国高职移动互联专业建设协作组组长单位,推动专业建设发展就是科院的使命,他责无旁贷。

近年来,在曹建林的带领下,该校先后组织移动互联专业建设协作组旗下的30多家高职院校召开多次专业建设研讨会,并带领其中12所兄弟院校共同进行教育部移动互联专业资源库申报与建设工作。作为移动互联专业建设的领头羊,无锡科院还参与制定了该专业的国家专业标准,规范移动互联专业人才所涉及的岗位种类和培养要求。无锡科院也成为了国内第一个移动互联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样板学校。为了持续推动移动互联专业的创新发展,无锡科院不仅参加了国家教育部主办的移动互联专业技能大赛并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同时还承办了江苏省移动互联专业技能大赛,并于2014-2016年蝉联第一名。

 模拟企业运作 丰富实战经验

在移动互联专业大三学生钟铭的眼里,无锡科院不仅给他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他今后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实战演练的机会。眼下,作为模拟企业“总经理”的钟铭,正带领着自己的10位“员工”和专业老师一起开发一款名为“科院通”的APP软件。

据该专业李立亚老师介绍,该软件是将基于IOS平台的iBeacon定位技术,应用于校园精确定位的软件,并将在校园定位信息基础上,扩展出丰富实用的功能。例如,实现新生入学导引、学生上课签到、展厅自动讲解等。该APP的研发上线,将进一步推进无锡科院“智慧校园”的建设。

据了解,在无锡科院成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基地里,有8个创业团队正在开展训练。每个团队均以企业模式运作,具有完整的公司架构,并由专业老师带领进行创新创业课题的研发。今年,基地团队在无锡高新区大学生创业项目路演比赛中包揽前三,同时在无锡市“52小时创业沙拉”活动中获得第一名,获市级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二等奖;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5项;与企业合作的毕业设计团队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团队1项。

整合平台资源 打造智慧教育

“老师总担心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但以后在我们这里上课,学生必须‘玩’手机。”曹建林笑着说。

无锡科院积极整合平台资源,率先提出了“互联网+学堂”这一工学结合的创新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双元制”等元素,形成“互联网+学堂”信息化教学平台,可广泛应用于学校、企业。该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打破课内与课外界限,通过移动终端实现教与学,实现全天候的线上线下教学互动,并实时采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教师、课程和资源开发、企业招聘提供决策数据,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目前,无锡科院已完成“互联网+学堂”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总体设计,正在加紧进行移动互联专业12门专业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在已完成的3门数字化课程中,“局域网课程”被评为无锡市精品课程资源库。曹建林表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实践“互联网+教育”和“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无论它是否能为学校带来荣誉,学校都将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下阶段,无锡科院将继续以探索实践“互联网+学堂”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移动互联专业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为抓手,搭建智慧教育新载体,全力打造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品牌,努力创建全国开发区办学的典范。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16-11-28/377203.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