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江苏团组织“网聚”青年好声音

 90后小伙儿李一千“火了”,他弹着吉他唱团歌的短片在网上点击量超过10万人次,在“魔兽世界”里配音制作的一段告诫青少年远离网游的“有声小说”也引起关注。李一千是由团江阴市委通过“青年之声”培育打造的团属“小网红”,帮助共青团发声。

近年来,江苏团组织大力推进“网上共青团”工作,在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同时,注重“青年之声”和“智慧团建”工作,积极打造年轻人“拇指上的共青团”。实践证明,“共青团+互联网”的工作模式,带来了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变革。

新媒体手段让团组织更有影响力

无锡市殡仪馆的90后张仙麒是“科班”出身的遗体整容师。从业短短4年,多次参加重大事故遇难者遗体处理。今年,她参加江苏好青年评选,从6000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爱岗敬业”好青年。

每年海选活动都有数百家网站参与,数千个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在网上“刷屏”,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分享好青年追梦故事。6年来,活动访问关注量共计5039万人次,推选出43988名草根青年。

随着共青团组织工作方式的改变,新媒体手段得到充分利用。团江苏省委利用微博、微信、“江苏青年荟”“PU平台”等新媒体平台,不断拓展影响力。“盐城6·23龙卷风灾害”发生后,团组织开设“心系阜宁 江苏青年在行动”微博话题,发布救灾情况,阅读量达330万人次。

目前,团江苏省委入驻企鹅号、今日头条、交汇点等多个新媒体平台。截至2016年11月,江苏共青团组织在腾讯企鹅媒体平台发文655篇,获得平台超过1986万次的推荐。

去年7月,常州武进“青年之声”刚上线,就收到社会组织“姬山书院”留言,因场地、经费限制,办公环境简陋,他们希望得到帮助。平台工作人员回复后实地走访,很快就有热心人士积极响应献出爱心。这是江苏“青年之声”平台中3400多个服务终端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目前,江苏“青年之声”平台累计实现浏览量2.78亿次,征集青年问题115.5万个,回复解答101.4万个。“青年之声”作为联系服务引导青年的互动社交平台,已成为一个“不下班”的共青团服务网络。

今年,团江苏省委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建新媒体产品生产运营中心,通过把握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网络传播规律等,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更有意思。“阿汤哥”说价值观、“红色经典故事”涂色书等广受青年欢迎。如今,江苏团组织已探索出一条无形网络空间中的有形服务路径,使共青团融入青年中,使青年感觉共青团就在身边、触手可及。

“大数据”分析让团工作更有“专业度”

淮海工学院大二学生李德清(化名)收到学校“警告”——因参加课外活动少,未达学校要求。该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就业与职业技能教育等10门主干课程,他要获得60个PU分才能毕业。

在PU平台上,李德清只要通过扫二维码就可以参加活动,平台自动打分。

从2013年9月开始,团江苏省委在全省各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成立“PU”口袋校园。目前,已有109所高校使用,实名注册大学生282.9万人,注册高校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团支部共55495个。

“以前团支部没经费、没场地,团支书好像只负责收团费,没权威、没荣誉感。”该校材料化学151班团支书王新说,现在团支书担任PU管理员,每月要牵头策划、组织两三个活动,对团员材料进行考核。

淮海工学院团委书记朱国军也颇有感触:“这个平台不但解决了高校学生‘第二课堂’成绩记录难题,还激发了基层团支部的活力。”

在团江苏省委学校部部长陈文娟看来,根据平台数据分析学生对活动项目的需求度,倒逼各级团组织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活动类别和内容。“大数据”分析逐渐成为指导学生成长成才,指导共青团工作的“指南针”。

“全校师生的志愿服务热情都被调动起来了。”南京农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赵震说,“志愿者打卡器是个很好的工具,从志愿者招募到活动项目发布,以及组织归属关系建立,都包含其中。”

让赵震惊讶的是打卡器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最近打卡器上线了一种医疗保险,能免去因受伤带来的后顾之忧。”

这款帮助社团、NGO进行组织和活动协同管理的工具型软件,2014年3月由团南通市委最先推广。当年10月,团江苏省委在全省推广。目前已有53万注册用户,共有5481个团队在打卡器上注册,3000多名志愿者全年公益活动次数超过50次,活动次数8.4万余次,公益时间398.3万小时。

不管是“PU平台”,还是志愿者打卡器,都是江苏加强共青团工作“互联网转型”的有效探索,为“智慧建团”提供了有效经验。

“线上线下”联动让青少年更有归属感

去年12月,18岁的李晨(化名)因抢劫罪被判缓刑,父母相继离世,生活困难。他在徐州“青年之声”上留言“诉苦”,徐州“青铜社区伙伴汇”了解后,立即组织专家联系他进行心理辅导,帮其解开心结。如今,他已成为伙伴汇的常客。

在江苏,这种“线下服务”不断被加强,助推“青年之声”提质增效。团江苏省委新媒体发展中心主任常晓岚介绍说,以线上线下联动呼应的方式,拉近与青年的距离,让青年感受身边的共青团,也让“青年之声”的品牌深入人心。

目前,“笑果”服务店、“希望来吧”等3155个社区服务平台,凭借其便利性和专业团队,初步形成“一公里服务圈”效应。而针对青年特殊需求提供服务的“特色体验店”,如苏州梦乐城服务站、宿迁志愿驿站等,实现“O2O”服务“全频道”,从8小时“机关模式”切换为24小时“团属阵地模式”。

目前,江苏已建成891家“青年之家”,根据“青年之声”聚焦八大青年需求,设计提供相应的公益服务项目。1年多来,开展线上线下活动3600余场,覆盖青年300余万人。

27岁的杨建洲开发了一款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并入驻C++青创空间创业,找到了归属感。在这个由团南京市委和河西管委会共建的空间里,他不但省下租金,遇到难题还能随时得到帮助。

如今,越来越多像杨建洲这样的年轻人投身创业大潮,为方便他们创业,团江苏省委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制”了苏青C空间。这是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新创业载体,线下是位于全省各地的415个创业基地,线上青创数字地图为每家青创空间私人定制专属页面、项目详细信息、合作创投机构信息等。

“创业青年所需要的创业要素、资源,在这里都能精准、快捷地找到。”常州武进“极客空间”负责人高平说,这是创业青年必需的“搜索引擎”。

团省委城工部部长徐行说,苏青C空间就像WiFi路由器,青年创客到这里可以连接各种资源,“我们的信号越强,覆盖越广,服务就越好。”

团江苏省委书记王伟说,拥抱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是共青团推进改革的突破口和试验田。近年来,江苏团组织逐步实现工作网、联系网、服务网“三网合一”,把共青团各项工作职能与互联网进行嫁接,使团组织在网上有门户、有平台、有服务、有声音,团干部在网上有职责、有锻炼、有担当、有奉献,团员通过网络有“户口”、有联系、有态度、有表现,打造形成“团网”深度融合、“团青”充分互动的工作新格局。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17-01-16/382248.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