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不忘传承 砥砺前行 教科研孵化鼓楼教育新品质

 

不忘传承 砥砺前行 
教科研孵化鼓楼教育新品质
 

 

生态园小学特聘民间艺人
程老师指导学生塑荷。
祥和小学旅行课程
青海国培班到星源小学观摩学习。
煤港路小学击剑特色文化课程。
鼓楼小学STEM课程研讨活动。
成尚荣主持专家沙龙——“儿童的语文”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流派。
大马路小学——长三角通联大会。
学南通、促均衡交流活动。
鼓楼区第四届课博会。
鼓楼区第四届校长论坛。
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创客教学交流活动。
九里山实验学校学生制作拓片。
三十八中模块化教学研讨。
二十六中学举行航模大赛。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苏

在采访鼓楼区教体局局长赵智红时,她告诉记者,对于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名老师来说,教育科研是软实力,也是硬功夫。一个名校群起的地方,一定是以教育科研开路的地方,比如南通;一个令学生向往、让名师聚集的学校,一定是教研之风浓郁、教研成果迭出的学校,比如南通中学。于漪、钱梦龙、于永正这样的顶尖教师,也无一不是从教科研中获得激情、灵感和创造力的教育家。

记者于近日走访了鼓楼区的部分学校,希图对鼓楼教育系统教科研状况有个大概的了解,也是为了以点带面,希望可以为全市教育系统带来一些思路和启示。

挖掘名师智慧,让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传承

记者的第一站是大马路小学。这所学校里最著名的人物应该就是于永正了。到底有多著名?他在1985年就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1991年《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1992年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

一年前,江苏省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落户在大马路小学。研究所筹备之初,于永正老师谦和地表示:“希望这个研究所布置的时候不要做成我的荣誉展示厅,而是把我的经验和理念传递出去。”所以,在这间研究所里,没有奖状和奖杯,几块展板上除了他的简介,就是他关于儿童读书、写字的重要性,老师如何教语文的一些方法介绍。墙上挂着一些书法名家为他题的字,还有他自己的书法作品。都说字如其人,从于永正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内心纯粹的人,不骄不躁,自在平和。

今年76岁的于永正,满头的银发让人有种“廉颇老矣”的感觉。但,“廉颇”真的老了吗?或许头发白了,身体衰了,可是他的语文教学方法和理念一直是“常青”状态,被一批又一批老师们传承、传播。

9月20日上午,大马路小学六年级(1)班第一节课是刘杰老师的语文课,当天的内容是《负荆请罪》。一个历史题材的课文,想象中应该是很严肃的课堂。然而,刘老师的课并不是如此。同学们先是分角色朗诵,然后六人一组自编自演。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学生们自己的课堂。在角色扮演中,在情景再现中,课文中的历史知识恐怕一辈子也忘不掉了。

作为于永正的高徒,于永正的思想在刘杰身上很好地传承了下来,“于老师的‘五重’学习法,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学境界,把课堂还给孩子,他们会反馈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刘杰说。

近年来,鼓楼区“深挖”于永正教育智慧。以“江苏省于永正教学研究所”和8个名师工作室等引领教科研发展,以高峰论坛为契机,打造鼓楼教科研新高地。目前,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教育科研特色项目研究所;《于永正“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的实践研究与创新推广》被批准立项为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试验项目;《于永正“言语交际”语文教学思想探索与实践》被评为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苏北唯一奖项),《儿童的语文:徐州小语教学变革的区域样本》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承办了全国小语名师暨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举办了永正教学思想高峰论坛等。

构建培训载体,让教科研队伍不断壮大

教科研的开展要以创新型的人才为基础。人才从哪里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鼓楼教体局的做法是从培养骨干做起,不断壮大教科研队伍,让每个教师都成为教科研的人才。

骨干从哪来?鼓楼创建教师培养培训的新模式。按照“新教师-青年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特级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的梯级培养思路,组织实施8大类17项教师培训项目。三年来,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培训的教师达1.5万余人次,其中省级培训700余人次,出国培训20人次。教师公开发表省级以上论文166篇,市级以上论文获奖200多人次。按照“教师自我规划、学校分层培养、全局定向打造”的三级培养模式,通过教师发展中心、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教学研究所、校长论坛、“1+N名师成长联盟”等载体,打造鼓楼名师团队。共培养江苏省特级教师8名,市级名优骨干教师56名和区级名优骨干教师473名。

同时,为了激励教师快速成长,鼓楼也出台了相应政策。鼓楼教育以“尊重人”为核心文化,定位了“让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的价值追求,把“会学习 会研究 会合作 会生活”作为教师培养的具体任务,不断创生充满活力的研训机制,凝聚教师发展的力量。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突出师德和教学实绩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进一步彰显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评价导向。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设立名特优教师专项津贴、班主任项目基金、校长管理基金,完善《初中中考质量奖励办法》,充分发挥奖励基金的杠杆和激励作用。大力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现象。强化落实《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意见》,加强师德教育,开展拒绝有偿补课倡议和公开承诺活动,向社会公布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行为投诉方式,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有偿补课行为实行“零容忍”。这些严管理重激励的措施,成效明显,培养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模范教师1人。6人荣获“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微课比赛”省、市级一等奖。局教研室荣获全国NOC大赛网络教研团队一等奖。

交融内外合力

让学校办学品位不断提升

一所学校的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特色。这个特色,本身就彰显着它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决不是按部就班的办学就能办出来的。它需要办学人精心的设计,长期的实践能形成其独特性;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升才能形成其特性。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科研的研究与实践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教育科研本身就是探新、创新,就是努力探寻事物发展规律和特性的过程。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离不开教育科研,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在教育科研的研究与实践中构建。鼓楼深知这一点,外力和内力齐“修炼”,着力定位、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外力上,依托高校科研,定位学校文化格局。鼓楼区积极与高校合作,指导区域学校文化建设,以“践行尊重教育、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为方向,突出“品质”主题,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文化特色。民主路小学的《指向儿童学科素养的课程群的开发与实施》被确定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大马路小学的《全景式自主体验德育范式的构建与实施》批准为江苏省首批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尊重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自主习得教学研究》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培育课题。祥和小学的“一字一世界”综合实践课程、“二十四节气”项目主题课程和“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研学旅行课程”,构建了“至善”课程体系。均以高端格局形成了独具特色鼓楼教育品牌。

内力上,注重自身科研项目开发,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积极推动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改革,成立了区学前教育中心教研组,四所幼儿园以优异成绩获得省第一二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二十四中学、九里山实验学校、星源小学、八里小学等申报了省级中学语文课程、“九里山战争文化研究”等省级课程基地项目,获得省级建设资金280万元。《“民主树”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课题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立项,大马路小学被江苏、上海、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长三角地区教育科研优秀团队”。鼓楼小学通过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协的评审,成为江苏省首批小学10所,徐州市唯一一所“STEM试点学校”。这些项目的开发快速提升了学校文化的规格,不再局限于区域范畴,为鼓楼校园文化增添了新内涵。

实施学校品质提升工程

鼓楼教育科研必结硕果

近年来,鼓楼教育乘风波浪,干群和谐,上下同心,在优质普惠发展、优质均衡发展上迈出了新步伐,但是与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办好让群众满意的教育仍然任重道远。新学年,鼓楼区将实施六大科研工程,促进鼓楼教育品质再提升。

一是项目推进求突破。构建省级、区级、校级三级项目研究群。走科研之路,通过各校准确选择能推进学校品质提升的项目(课题),每校在2-3年通过项目研究,学校品质提升有重大突破。

二是平台建设寻助力。坚持和发展鼓楼特色活动平台,如校长论坛、“月现场培训”“鼓楼课博会”“教研周现场”等,为各校、各团体的专业发展搭建更专业的对话平台;不断完善鼓楼教研训一体化网络体系,使研训的“现场模式”走向“现场+在线模式”,助推各项目研究广泛而深度开展,助推学校品质提升。

三是课程体系完善稳推进。组织开展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开展教育质量检测、分析与评价工作。发挥“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的引领作用,以“学科建设”为载体,以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为主要内容,带领队伍在教学研究中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学讲课堂”实施水平,努力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

四是名师队伍打造更强大。继续依托特级教师团队力量,借助教育集团、名师工作室、于永正教学思想研究所等力量,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加快名特优教师培养速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名特优教师奖励政策。组织开展“三师工程”(领军名师、带头优师、青年良师)评选,推荐市领军名师1名,带头优师4名,青年良师8名,壮大名优校长和教师群体。

五是区域教科研提升促融合。以培养研究性教师、打造研究共同体为目标,以突破教改难题为任务,开展教育改革发展重大课题(项目)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健全各级课题申报和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办法,扎实管理过程,积极营造生动的研究局面。以“学校品质提升工程”为任务,帮助学校准确定位研究项目,通过项目研究提升学校品质,推进内涵发展。发挥信息化作用,助推区域科研水平提升。加强深度融合的课题研究,提高深度融合水平。

六是人文素养提升更健康。强化立德树人,聚焦学生人文核心素养。认真组织学习教育部即将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以传统文化浸润理想信念,以习惯养成促进品格提升,以多彩文化促进身心健康。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17-09-28/407488.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教师  学校  鼓楼  提升  小学  教育  江苏省  教学
于永正  项目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