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网文指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张鹏性骚扰教师、学生,引起广泛关注。后有媒体从校方了解到:中大已经关注到网络反映人类学系教师张鹏有违师德师风的信息。今年4月份,中大已经开始调查核实工作,之后基于调查核实情况,给予了张鹏党纪政纪处分并在单位内部进行了通报。
中山大学的回应出来后,舆论争议不仅没有熄火,反而是愈演愈烈,公众也是更加愤怒,因为中大回应与公众现实期盼难以契合,且也有一定漏洞,更难掩偏离的实际状态。这种情况,也确实刺痛着公众,更刺痛着社会。
比如说,回应中只以“有违师德师风”的表述,来一笔带过涉事教授的问题,对公众核心关注的性骚扰问题与具体情况,却没有提起一点,这便有“模糊问题症结”之嫌。再者,其表示网文部分与学校调查情况不符,但又没有将不符具体细节呈现出来,用事实去疏解疑虑。而要知道,不让公众看到有现实依据的结论,那就只会加剧质疑。
中大回应中,最大的争议便在于“处分”这一所谓的处理结果。就常理而言,当学校几个月前关注到网络层面反映的关于这位教授的性骚扰信息,并且也收到了相关五名女性的实名举报,学校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报警”,以最快速度寻求法律正当介入。如果性骚扰坐实,便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会有拘留处罚。可是,纵观此事,仅仅看到的是“一纸处分”,并没有看到详细调查相关信息的呈现,更没有看到任何法律层面的介入。而且,处分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是对之前那些性骚扰传言的有力验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法律意识何在?学校的权威与公信何在?如此,怕是难掩学校的“唯诺回避”,纵然有处分呈现,也不过幌子罢了,这实质上是一种更畸形可怕的“沉默”。
再来聚焦于“处分”本身,其合理性也有待商榷。因为从这一“处分”上看不到对涉事教授的任何实质性惩戒,更看不到其对校园性骚扰所形成的现实震慑作用。且处分之后,该教授还正常上课,教书育人,这如何服众?又如何呼应社会正常的情理与法律关切?还有,对那些受害女性,学校方面又有没有正常关切和强大保护?有没有在学校层面形成性骚扰相关的长效预防和惩戒机制?至少就现在而言,这些疑虑还不明朗。
面对这个教授性骚扰事件,该高校一直有“被推着走”的感觉,而不是一种果断果敢的“主动作为”。公众并没有看到其勇敢与受害教师学生站在一起,在不畏风雨中,捍卫师生核心利益,积极回应学生群体乃至社会层面的相关关切。反而是不断地给公众带来疑虑甚至焦虑,给公众留下“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刻板印象,呈现与社会正义“背道而驰”的状态。这是莫大讽刺,耐人寻味。
最后,还是希望中山大学能够不遮丑,不避丑,坦坦荡荡地立于天地间,立于公众前。对事情本身寻求真实公开呈现,对涉事教授寻求真正意义严惩,对未来性骚扰预防惩处机制进行设立并完善规范,对师德建设进行制度与践行的强化。(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