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频道 > 教育信息 > 正文

徐州工程学院创新“四大观”办学理念 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

为早日建成区域性应用技术大学——徐州大学而努力奋斗
 
 

 

IIMS国际会议。
“2011年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邵彩云同学“背着妈妈上大学”,撑起了母亲头上那片天的孝亲之举,感动了社会,她的事迹受到多家媒体的持续报道和关注。
非遗教学。
省精品教材。
张新科教授获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
学校创青春金奖——应用型人才培养。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启源 通讯员 王世泉

书香翰墨,春风化雨,培育了无数职场精英;薪火相传,踏石留印,赢得了满园桃李芬芳。

办学肇始于1959年的徐州工程学院,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升本以来,该校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紧扣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厚基础、善实践、能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已形成以工为主,理、工、农、文、经、管、教育、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多年来,徐州工程学院在深入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科学借鉴欧美工程教育先进经验基础上,确立了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大应用观、大工程观、大生活观、大文化观”应用型办学新理念,全面设计实施“四大观”引领下的项目式、系统化、综合性改革。

一直以来,徐州工程学院始终将本科教学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大力推进本科教学评建工作。该校将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列为“十三五”规划三大重点任务之一。

2015年,在全校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暨迎评动员大会上,徐州工程学院启动并逐年开展了实验室评估、本科专业综合评估、二级学院教学评估等专项评建工作,学校教学规范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一路开拓创新,一路风雨兼程。

经多方呼吁努力,徐州工程学院生均拨款首次达到省属高校水平,多年梦想得以实现。获批建设用地近800亩,东校区建设顺利启动,“一城一校区”集中办学新格局正在形成;师生面貌有根本性转变。学校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为学校后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内涵建设有突破性进展。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获批1亿元(全省共6家),是该校有史以来获批金额最大、规格最高项目;3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住建部专业认证,实现专业认证零的突破;3个专业入选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5个学科获批省重点建设学科、3个专业硕士点通过评审,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党的建设有创新性品牌。该校出台从严治党“三十条”,创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读书活动,原创红色话剧《苍茫大地》全省巡演,形成党建活动特色品牌,教育部官网、江苏省委《群众》杂志、省委新闻网等专题介绍学校党建思想工作先进经验。

天道酬勤。眼下,徐州工程学院办学质量有开创性跃升。该校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实现“挑战杯”国赛金奖零的突破;人才培养综合排名位列全国高校265位,全省同类院校第2位。学校2018年位列武书连全国大学排行榜384位,较2014年提升116位,居全国理工类“学院”第6位,在全国应用型高校中影响力持续提升。

全面贯彻“大应用观”

创新指导人才培养工作

“大应用观”针对应用型高校普遍受制于狭隘“应用观”,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发展需求脱节等问题,以“八个统一”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等有效衔接。

一直以来,徐州工程学院完善对接产业应用需求的专业布局。按照“对接行业、优化专业、引导创业、服务就业”的思路,紧密对接徐州市六大千亿元产业,重点建设工程机械、食品工程、土木建筑、化工环境、能源光伏、商贸物流等六大专业集群,实现专业群与产业群的有机协同,促进学科间交叉融通,形成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计划专业和省品牌专业等为主导的专业建设格局。

与此同时,徐州工程学院重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精准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两个加强”,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学分比重,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训比例,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高度契合职业发展需求;构建对接行业标准的学生能力素质标准体系。深入调研行业企业人才岗位需求,明晰人才能力素质标准,校企共同开发基于真实生产过程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展涵盖生产操作、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能力训练,解决学生能力培养与职业需求脱节等问题;重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针对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一般“学术型”课程内容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重组、编排,构建基于生产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要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依照真实生产过程和岗位能力需求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整合、调整与评价课程。

全面贯彻“大工程观”

指导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大工程观”针对应用型高校普遍受制于狭隘“工程观”,忽视现实工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与现实工程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以“五个统筹”指导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促进“专业—学科”和“学科—学科”之间渗透交融,提高学生应用各种技术和工具解决现实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统筹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中,徐州工程学院综合运用校内和校外、专业和学科多方力量,遵循“理实一体、产训合一、虚实互补、开放共享”原则,打造特色优势教学科研平台。与徐工集团、维维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形成“双徐工六共建”“双支撑四融合”的校企合作典型模式,凝聚校企协同育人合力;突出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应用性。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加强学科统筹协调,形成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建筑安全与防震减灾、文学创作等特色优势学科方向。以实际工程需求为宗旨,重开发、重技术、重工艺、重解决具体问题,强化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注重将应用性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科研支撑教学、反哺教学。

在此基础上,徐州工程学院打造“教师即工程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选派骨干教师进企业挂职半年以上,聘请行业企业骨干担任校内课程和企业实践的指导教师,推动教学与现实工程有机结合,打造一支既有高尚师德、优秀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更具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掌握相关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将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与现实工程问题紧密结合,营造职场化的教学环境,回归现实工程需求,促进学生学科知识、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等全面对接现实工程需求,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迁移能力与拓展能力。

全面贯彻“大生活观”

引领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大生活观”针对应用型高校普遍受制于“学好一个专业、掌握一门技术、找到一份工作”的传统职业观,忽视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以项目化的“五个一工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倡导“小人物”也要有“大生活”,培育学生终身受益的幸福生活的态度和能力,实现从培养“技术人”到培养“社会人”的根本转变。

突出“小人物”,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徐州工程学院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改变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兼顾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与非职业生活,提倡“小人物”要有“大生活”,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积极倡导“幸福生活观”,最终实现学生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高度统一;推进工程全员覆盖。面向全体学生推进“五个一工程”,通过系统读讲一本书,让学生扩大视野、陶冶情怀;每年万名学生选修音乐素养类课程,千名学生学习乐器演奏技能,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推进四年一贯制体育课改革,让学生真正爱上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引导学生开展一次高质量社会实践活动,教会学生使用科学定量方法的“真本领”,增强社会责任感;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徐州工程学院开发课程教材资源。组建“五个一工程”专门教学团队,改革学分设置和课程模块,编著出版系列教材10部,建设189门选修课程,形成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课程体系;强化组织制度保障。按照“面向全体、兴趣导向、项目实施、分类指导”原则,建立组织、制度、课程、资源、师资等保障体系,完善考核方式和激励机制,保障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全面贯彻“大文化观”

专业文化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

“大文化观”针对大学文化对学生职业发展浸润引领作用缺失等问题,以校园文化和专业文化两级协同原则指导大学文化建设,在全国高校率先提出“专业文化”概念,使专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对专业文化的“认知—认同—内化—行动”。

长期以来,徐州工程学院丰富和拓展大学文化内涵和范畴。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创新打造红色教育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创新创业文化、体育生活文化、阅读文化、“非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形成形式多样、和谐共处的校园文化系统;凝炼专业文化核心要义。以极其精准和简练的词句高度概括专业文化核心精神,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诚信·质量·安全·绿色”、汉语言文学专业“尚美·自由·崇文·善书”等,增进学生专业对专业精神内涵的理解认同和学好专业的内驱动力。

不仅如此,徐州工程学院打造专业文化展示平台。高度物化专业文化载体,收集彰显专业发展的代表性实物,创设专业文化实物展示平台,建设机电专业发动机展示中心、汉语言文学专业博物馆、食品文化博物馆等15个专业文化博物馆,充分发挥专业文化平台涵育功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优秀文学作品创作和非遗传承研究等打造专业文化建设亮点,弘扬社会主旋律,形成国内高校人文教育特色高地。师生自编自导自演话剧《苍茫大地》并全省巡演,用文艺的形式打造了一个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平台,用大学的力量构建了一条文艺宣传和红色基因传承的鲜活路径。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2017年8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意见》(苏发〔2017〕20号),明确提出“支持徐州工程学院创建区域性应用技术型大学(徐州大学)”,这为学校发展明确了坐标,指明了方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为实现省委、省政府交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徐州工程学院在深入分析办学基础和发展形势,组织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到“十三五”末,夯实办学基础,强化特色优势,着力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第二,到2025年前后,学校高端人才、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指标显著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增强,基本达到大学设置标准。

忆往昔,桃李不言,自有风雨话沧桑;看今朝,厚德载物,更续辉煌誉彭城。

未来,徐州工程学院将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契机,在建设新时代应用型大学的征途中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为早日建成区域性应用技术大学——徐州大学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edu/zixun/2018-11-28/430966.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专业  学生  工程  徐州  文化  应用  能力  工程学院
大学  课程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