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畅谈淮海战役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悠 上月25日,“淮海战役精神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研讨会在徐州举行。本报今日继续摘录部分专家学者围绕淮海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淮海战役的宝贵精神及其当代启示所作的发言。 左用章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认为,淮海战役之所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参战的军民都有坚定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从这一方面我们也能理解到,理想要比精神的层次更深。 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员干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民众,就能赢得人民的支持。陈毅同志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争中,前线几十万大军作战,后方就有百万群众送粮、抬担架、运弹药。因为百姓知道,共产党流血牺牲是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相反,党员干部信仰缺失,理想信念动摇,就会使群众失去对党的信任和热爱,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动摇,执政地位会受到威胁。 所以,淮海战役体现出的精神,是淮海战役胜利的重要关键,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丰碑,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对我们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人民理想信念、政治站位、弘扬社会风气都有指导意义和示范意义。 徐放鸣 江苏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 习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中包含了革命文化自信。在我看来,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如何传承发扬淮海战役精神,应该发挥好文艺作品的教育功能,以文艺作品来传播、弘扬淮海战役精神是我们思考淮海战役时代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当今青少年传承革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实践领域。 我对近50年时间里反映淮海战役的文艺作品做了梳理以后,发现从历史变化来讲,作品从单一视角不断深化到全面视角,从表情叙事不断深化到了深入开掘,其中彰显了文艺界对淮海战役精神的认识。我想,这个走向深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拓展的过程。 在上世纪70年代,《车轮滚滚》是中国当代文艺作品中第一部反映淮海战役的电影作品,它讲述了在老民工耿东山及其养女耿春梅的带领下,运粮支前,途中与大地主郑子成为首的一股流窜的土匪进行斗争的故事,真正反映了淮海战役是人民的胜利,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在电影放映以后,相关的连环画、小人书也都配套发行,在那个年代形成了对淮海战役支前精神的初步宣传。 然后到80年代,由肖桂云、李前宽执导的《佩剑将军》上映,这部影片选择的是淮海战役中贾汪起义这个题材,该片以张克侠将军为原型,讲述了1948年淮海战役前夕,国民党将领贺坚、严军率部起义的故事,描述淮海战役中不曾注意到的隐蔽战线的工作者所发挥的作用。 到了90年代,当时的八一电影制片厂陆续推出了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系列电影,那就是《大决战三部曲》以宏伟逼真的气势再现了解放战争中3次决定性的伟大战役,也全景式地从战略决策展现出了淮海战役的历史。 近日,著名作家张新科潜心多年创作了一部全面、系统、立体描写伟大淮海战役的力作——长篇小说《鏖战》,我认为,该书在习总书记强调增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在如何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方面,做了积极有效地尝试,让淮海战役精神在新时代得到新的诠释和传承,影响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