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剑桥大学宣布接受中国高考成绩”的消息近日在朋友圈炸开了锅,网友们议论纷纷。沸沸扬扬中,25日剑桥大学官方微博回复,承认中国高考成绩,其实早已执行数年。海外名校争夺生源,高考成绩是否已成世界大学“通行证”?
接受高考但并不“唯分数论”
“拿高考成绩就可以上剑桥”的愿景,令不少自媒体冠之以“重磅”。但人们很快发现,剑桥大学接受中国高考成绩的“门槛”相当之高,“要求考生成绩达到所在省名次前0.1%,同时要达到申请专业的语言要求,通常情况下要求雅思7分”。
业内人士表示,这比“千里挑一”的机会还要少。以去年江苏高考考生33.09万人为例,前0.1%即代表考生成绩的全省排名大约需要达到300名以内,而这批考生原本也是考进北大、清华的有力竞争者。
“与其通过普高成绩入选,还不如参加英国全国课程体系(A-level)考试。”目前正在英国读书的米娜告诉记者,从平均达标率来看,参加该考试比高考的录取概率会高出不少,“国外大学的入学方式跟我们不同,大学入学课程是结合个人的优势科目和未来发展方向,比如你想读某大学的材料专业,那么高中时就对接选修一些A-level的化学科目,而且还可以选择多次考,几乎所有的英国学校都只认可该考试的成绩。”
即使是高考排名全省前0.1%的高分者,也不意味着入学“畅通无阻”。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胡乐乐提醒,对该消息一片欢腾的背后,可能是进入了“唯分数论”的误区,“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一流大学从来都是多因素通盘综合考虑录取与否,各种考试成绩不是绝对因素。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大学需要孩子拥有什么样的真正实力。”
剑桥大学25日也强调,剑桥的招生并不“唯成绩论”,而是在考试成绩基础上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综合评估。3月24日剑桥大学校长斯蒂芬·图普在“大学堂·北大讲坛”演讲时也回应称,“我们希望能够开发更多、更全面的分析,看这个人是否有成功的能力。”他表示,该校录取时会在面试、推荐信、导师的匹配等方面作进一步考虑,高考分数只是最终做决策的一部分。
在剑桥大学的招生网站上,记者看到,除总分外,剑桥大学还将密切关注高中考试中的个别科目成绩和分数(学业水平考试和会考)。同时大学还鼓励参加高考的申请人进行奥林匹克竞赛等额外的学习,增强申请竞争力。
海外高校招生日趋灵活
尽管难度系数不小,但剑桥大学承认高考成绩也给了普高课程体系中的学子一个选择机会,多元化选择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普遍趋势。
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的高考成绩已被越来越多国家的名校纳入申请要求。仅英国就有伯明翰大学、莱斯特大学、肯特大学、邓迪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卡迪夫大学等多所高校,近年来陆续宣布接受中国高考成绩。此外,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新西兰都有高校接受中国高考成绩。有分析称,西方大学此举的目的之一是希望能扩大生源。伯明翰大学校长伊斯特伍德曾表示,中国学生是教学和科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学校选择接受高考这一严谨而重要的评估考试方式。
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中国首席代表、牛津大学访问学者陈甲说:“首先当然反映了中国教育体系的国际化认可程度越来越高,其次也反映出海外高校在中国招生的政策越来越灵活,也越来越多元化,可能会造成国内外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 陈甲认为,更多的学生选择去海外就读大学,也会给本地高校造成压力,结合即将实施的高考制度改革,势必影响未来国内高校专业改革的大潮。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近几年学生及家长对出国留学愈发理性,选择高考后留学的主要学生群体,从过去的高考失利、被迫留学,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未雨绸缪,按计划完成国内高中学业,参加完高考后开始赴国外读书,并且有很多国内尖子生纷纷往国外跑。“放弃高考出国留学,也部分折射出国内本科教育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在招生制度上下功夫,更需要提升教育质量、改善培养制度。”
海外留学别盯着“名校光环”
眼下又到了出国留学录取的高峰季节,米娜介绍,凭借高考成绩申请剑桥大学,还要面对入学笔试和面试两大难关,此外还需要4000字的个人陈述和一封推荐信。另外,从申请时间上看,每年的中国高考都晚于剑桥申请时间,成绩发布后再申请为时已晚。
去国外留学不能只看到“名校光环”,还需要直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米娜表示自己很多同学都是在英国读了高中甚至初中,如果直接入读本科可能会感受到比较大的文化差异。
去国外上大学更不意味着轻松。西交利物浦大学知识与信息中心副主任毕新认为,在国内,大学的学习越到高年级越放松,甚至很多大四学生用一年时间找工作或者准备考研,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严进宽出”。总体来说,欧美的大学入学标准比较严格,毕业标准也很高,可以说是“严进严出”,学业压力非常大。
陈甲建议,想出国留学的学生要仔细慎重地选择好目的地,未必要盯着名校,“选择学校和专业时不单单去看学校的综合排名,要特别关注所选择专业的排名,有时候专业排名要比综合排名更具有参考价值。”他说,不要只盯着会计、金融这样的热门专业,可以结合未来中国的发展趋势和自己的兴趣点、特长去选专业。(杨频萍 王 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