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钱下乡才能改变农村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6日 06:43 作者:
4月25日,央行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如此“定向降准”,以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新增或者盘活的信贷资源引至“三农”等领域。
事实上,央行此番定向降准,是4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的具体落实。该次会议确定了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措施。
仅仅4天后,即4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包括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等。
连续十一年被中央一号文件列为主题的“三农”问题,在其重要的发展节点上,收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礼物,这也是国家首次从宏观层面制定如此全方位的农村金融发展布局和路线。
中央政府正在用一些根本性措施改变农村金融长期“缺血”现状。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农村土地使用权逐步走向流转、可抵押的方向,以及城镇化的推进,金融起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但是当下农村金融已很难适应这些未来的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众所周知,利润成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而农村地区的金融开展显然还不能在投入产出上满足于银行的商业运作,那么基于市场机制,服务三农就很难形成好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要说商业银行,连很多改制后的农信社脱农的冲动都很大,都想向高收益行业转移业务,因此没有强有力的金融政策支持,很难引导金融机构自愿下乡的。
新的农村金融系列政策中,为三农引入活水,系更多资金供应主体、更丰富的资金供应,更创新的融资方式。例如,上述文件中提出的涉农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公司、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优先股、创新农村抵(质)押担保方式等等,均突破了传统的信贷为主的支持模式。
转变简单粗放的农村金融形态和突破信贷问题束缚,不仅增加了农村金融资金的供给,同时可以让农村的沉淀资金流动起来,并能够更加定向、定量地将不同特性的资金投入到对应的需求和机会中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化建设。
在中国新一轮改革的推动下,农业规模化、农村城镇化、土地使用权流转化未来将会带给广大农村不可估量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更多金融手段介入农村市场几乎是必由之路。在地方政府近年来平台负债增加的情况下,只有更多金融的介入才能让农村改革在既不增加地方政府负担又能实现多赢的目标下进行。
当然,并不是把金融机构的钱引入到农村就能解决问题了。由于农村金融意识薄弱,农业经营意识离现代化有距离,而且很多金融机构很难把大量的人力投入到田间地头,因此金融若要惠农,还需要摸索出完备的风险评估体系,以及引入第三方金融公司,不仅要做好金融服务,还要做好产业引导,利用中间机构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带来更多的改造农村农业的办法。
这样才能让钱下乡后,发挥出金融撬动产业的杠杆作用,也才能让金融手段的引入真正改变农业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