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 郑微
绩效预算是围绕政府施政目标和职责,以目标为导向、以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价为核心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市财政局紧扣全面深化财政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主题主线,实行“资金跟着绩效走”。
从2015年市级部门预算编制开始,在全省率先实施绩效预算,建立项目支出(即专项工作)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同步编报、审核、批复机制。2016年,又进一步扩展到部门(单位)整体支出(即职能工作)绩效目标管理,积极推动从“预算绩效”向“绩效预算”转型,着力从机制上提高财政资金配置、使用、运行和管理效益。
目标:到2020年建成绩效预算体系
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保障。市财政局制订了相关规范性文件,主要思路和目标是:以规范的绩效预算结构为基础,以部门预算为载体,以绩效管理为主线,明确了整体部署、全面推开、重点示范、逐步完善的推进方式,计划到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全面规范、公开透明、讲求绩效”的绩效预算体系。
构建根植政府职责活动的绩效预算。打破传统预算编制方式,将年度部门预算与市委、市政府绩效考评目标一揽子统筹考虑。建立“部门职责-工作活动-预算项目”三个层级,对应三级绩效目标、指标及标准体系的预算绩效。预算编制首先确定部门职责、工作活动,建立对应的框架体系,所有预算项目均在框架下编列。工作活动须与部门职责相关,预算项目须与工作活动相关匹配,层层递进,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前瞻性、规范性,有效破解绩效与预算“两张皮”难题。
改进财政预算审核方式。建立市级财政滚动项目库,对所有入库项目,全面实行绩效目标申报制度,否则,不得编入年度部门预算。将绩效目标审核作为年度预算安排的前提,预算审核重点由过去单一审核项目金额,转为一审部门职责、绩效目标是否落实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部署;二审工作活动、绩效指标是否体现部门履职要求;三审预算项目与职责活动是否关联必要,最终确定预算额度。对偏离市委、市政府战略目标、绩效目标及指标不明确的不予编入部门预算。
引入第三方论证评价机制。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省财政厅、市级主管部门负责人等近70人次,对年度部门预算绩效目标进行论证评审,达到“优、良”评价等级的,方可列入财政预算。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清单形式反馈给市预算单位,督促整改完善。通过借助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更大范围主动接受监督,提高了预算编制的民主性、科学性,增强预算管理公开透明。
成效:促进效能型政府的建设
根据工作进展,目前,除涉密事项和部门、公共项目外,413个市预算单位、编制职能工作绩效目标1318个、整体支出141.5亿元;99个市级部门编制专项工作绩效目标1320个项目、专项资金47亿元,实现了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
对于该项工作取得的成效,据了解,目前我市绩效理念不断转变。预算单位对全市改革发展目标、部门履职、财力状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使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和事业发展重点项目得到保障落地,更加重视以结果为导向的财政支出绩效,进一步提高部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效能型政府的建设。
决策科学性增强。预算单位加强项目可行性论证,按照定额标准、配置标准等编制预算支出,提高预算管理的规范性、精准性,减少资金安排的随意性,进一步优化财政资源配置,节约公共支出成本,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
支出责任得到强化。预算单位强化契约关系,在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过程中更加聚焦投入产出,更加关注财政支出所要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一步明晰部门产出和结果责任,明确了“用钱须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