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为服务电商创业而建设的电商产业园大厦,当地群众习惯称其为“淘宝大厦”。
每天一早送完孩子上学,江苏沛县河口镇刘集村40岁的农妇王桂芝会准时到村口的淘宝服务站“上班”。要是没有这个农村淘宝店,她说她可能就跟丈夫到外地打工去了。“在家门口就能有事做、有钱赚,又不耽误照顾老小,这是我想要的生活。”王桂芝说。
眼下在沛县,电商创业就业者已遍及全县17个镇街,这得益于该县2013年推出的电商“2221”工程。何谓“2221”工程?县长吴卫东解释说,即打造沛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商务物流园两个园区,建设沛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电子商务培训中心两个中心,构建沛县大农合电商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协会两个平台,抓好一系列示范创建。
经过近三年的发展,沛县的电商产业渐成气候。当地商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以上,其中涉农电商企业销售额12.6亿元,直接就业人数25800人;阿里巴巴设立村淘服务站达64个,位居全省已开业的6县之首;京东网点也实现了镇村全覆盖。
“互联网是实现我人生梦想最近的一条通道”
半年前,28岁的刘倩也成了“淘宝客”。现在,他们全家齐上阵,风风火火做起了电商买卖:她自己负责客服,丈夫管进货,公婆帮忙打包发货。她的淘宝店一天能卖出500多只样式精美的玻璃瓶,每月净赚七八千元。“我们村像我一样在网上做生意的比比皆是。”
靠山吃山。刘倩所在的五段镇七段村临近徐州市铜山区的马坡镇玻璃工业园,全村570多户有260来户1600多人从事电子商务,主要卖的就是装饰花瓶、工艺瓶以及各种玻璃衍生产品等。“村里网店450多家,每天出货量30多吨,几个大户的年销售额加起来就有上亿元。”刘倩说她在村里只能算个“中户”。
2015年11月,第三批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公布,徐州市有6个村入选,沛县占2席,其中就包括五段镇七段村和栖山镇大王楼村。
“90后”贾方冰也是个在互联网上弄潮的新生代。2014年8月,钟情网购生意的他创办了徐州优递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带着一帮“小年轻”做跨境电商。去年一年,公司的营业额超过了6000万元。这家快速成长的企业引起当地政府的瞩目,被引进电子商务产业园里成了标杆企业。目前,徐州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30家,其中沛县2家,一个就是徐州优递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去年下半年,沛县与阿里巴巴签订农村电子商务合作协议,设立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沛县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站,为网上创业搭建了有效载体。县长吴卫东表示:“我们过去想推动创业,但缺乏合适的载体,如今无孔不入的电子商务让群众创业不再是梦想。今后,不光是开网店,由电子商务延伸出的物流、包装等整条产业链也能带来大量的创业机会。”
贾方冰感受至深,“互联网是实现我人生梦想最近的一条通道。”据了解,当地设立有网络创业发展资金,不定期组织农村青年进行创业培训,支持成长性好的网络创业者到淘宝大学等专业机构参加精准培训。粗略估计,沛县电商从业人员约在10万人左右,以30岁上下的年轻人为主。
“互联网改变过去‘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弊端”
沛县大农合农产品电子商务合作社是沛县另一家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合作社负责人张恒团说,他们实行会员制,主要服务对象是家庭农场,辐射全县农民,旨在整合当地的优质农产品资源,减少区域内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成本的同时也降低生产和交易风险。“说简单点,就是让农产品也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改变过去‘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弊端。”
据介绍,该合作社首先要实现的是沛县对徐州市区的销售,“以沛县为基地,徐州为市场,我们已经在徐州市区建立了35个服务站。”目前这种网上“订单农业”的种销一体化模式,不仅使土地向规模经营流转,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更实现了特色农产品溢价销售,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徐州庆恒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练也深得互联网营销的助益。兼具药用和营养价值的牛蒡是沛县特色农产品,王练主营牛蒡深加工产品“牛蒡茶”。他回忆,刚建厂创业的时候,他连着几个月推销下来也没卖出去多少,直到2008年在阿里巴巴、天猫上开了网店才实现突破,当年销量达到100吨,销售额达200万元。到去年,这家公司已拥有12人的网络销售团队,年销售额突破了500万元。
为支持和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壮大,沛县投资建了5万平方米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园区负责人朱本飞说,他们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企业向规模化、产品向高端化发展,同时促进传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交易相结合,为网商提供配套服务,以形成特色电商产业链。
在王练看来,“互联网成了我们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