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 曲美慧
我们身边——在建筑工地上,在工厂车间里,在广阔田野中,在三尺讲台上,在挥汗如雨的练兵场上,在屏息静气的无影灯下……无数个平凡的身影忙碌着、工作着,用行动共同描绘着这座城市梦想的蓝图。
一个劳模是一面旗帜,一批劳模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目前,全市共有健在全国劳模83名、省(部)级劳模1757名、市级劳模4903名。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劳模选树培养服务工作,精心选树时代典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模作用,引领全市广大职工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徐州作出积极贡献。
选树时代先锋
搭建劳模成长的平台
渠立强、陈秋燕、戴银霞、孟献群、夏伯党、丁养锐……这些楷模的名字,很多人耳熟能详。劳模是时代的典范,而培育典型是劳模工作的基础。多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劳模成长规律,科学规范劳模培育机制,努力搭建劳模成长服务平台,让劳模先进在徐州大地上脱颖而出。
举办群众性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科技创新活动,是市总工会提升广大职工素质、培育劳模的重要方式。徐州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室员工吴斌,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技术,多次在省、市举办的技能大赛中获得好成绩,并获得2014年江苏省第二届“技能状元大赛”变配电室值班电工竞赛专业第一名,被列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荣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全市职工学习的榜样。
在劳模评选工作中,我市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规范的评选机制。建立了劳模后备人才库,将受到各级表彰的先进人物、先进典型,按照劳模评选条件,纳入劳模后备人才库,进行跟踪考查,建档培养,确保劳模人选质量。同时,我市还建立了自下而上的劳模推荐人选制度、层层筛选公示制度,并建立公开透明的运行信息系统,使劳模评选按照“两审三公示”要求进行,确保了评选质量。
弘扬劳模精神
一个劳模就是一面旗帜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劳模工作载体,精心打造劳模品牌,以劳模的先进事迹感染、教育和激励职工,为推动徐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市总工会以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为载体,组织劳模专家、技术状元走进企业,传授先进技术,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近年来,全市先后总结推广了孟献群重型机械调试法、夏伯党矿用电气维修法、戴银霞销售服务法等新技术、新方法,涌现出徐州下水道四班、上海铁路局徐州站北区候车室、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一分厂四工段等一大批车间、班组先进典型,推动了劳动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
2004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得到国家和省总工会领导的充分肯定。省总工会两次在我市召开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和经验交流会。2010年,我市又在全国工会劳模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截至目前,我市共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167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省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3个,市级优秀劳模创新工室、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60个。
全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共取得创新成果2100多项,获国家专利51项,劳模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做好服务工作
让每个劳模幸福成长
劳模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时时想着劳模,时时念着劳模,有需求、有困难主动帮助解决——徐州的劳模们享受着各级工会组织带来的“恒温”关爱。
市总工会积极推荐劳模代表参加各级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组织,充分发挥劳模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基层民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据统计,全市共有12名全国劳模、132名省劳模、500多名市劳模走上各级领导岗位;3名全国劳模当选中共十八大代表,12名省以上劳模当选省12次党代会代表,5名省以上劳模当选12届全国人大代表;11名省以上劳模当选12届省人大代表。
劳模有何需求,政府就竭尽全力帮什么。2009年,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提高市以上劳动模范待遇的通知》;2015年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市以上劳动模范待遇标准的通知》,将市劳模慰问金由每人每年200元调整到500元;将企业退休全国、省、市劳模荣誉津贴由原来的每月100元、80元、60元,调整到每月300元、200元、100元。
全市各级财政每年拨出专项经费100多万元,用于解决困难企业省部级以上劳模的荣誉津贴、低收入困难补助。同时,建立市级劳模困难帮扶基金,市财政每年按市级劳模每人2000元、10%计提的标准拨发资金解决市级劳模因病、因灾造成的特殊困难。市总工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城镇职工劳模医保补助待遇,市属关闭、破产、改制后困难企业982名劳模享受到医保补贴。
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在培树劳模、服务劳模、弘扬劳模的积极社会氛围中,我市将会涌现出更多创新能手、创新团队,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为推动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