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 王正喜
通讯员 刘刚
4月28日,第三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在无锡闭幕,来自全省13支代表队10个工种的390名职工选手参加同台竞技、比拼争锋。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徐工集团选手张怀红夺得焊接第一名,贾中华夺得公路筑养路机械操作第一名,均获得“江苏技能状元”称号,获得奖金10万元。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高技能人才摇篮奖”。加上2012年首届省技能状元大赛CAD机械设计状元张凌枫、2014年第二届省技能状元大赛焊接状元闫振,三届大赛4个状元,再次展现了徐工集团坚持“高技能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的傲人成果。
在奔向世界级目标过程中,高技能人才培养始终被徐工集团作为重要手段。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企业已建立一套机制健全、平台完善、载体丰富、路径多样、方法科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企业以培养“技能拔尖型”、“技艺精湛型”和“一专多能型”员工为目标,积极倡导团队学习文化,立足于“六型”工段建设、“金蓝领”计划、技能精英团队、群众创新创效和技能竞赛等五大平台载体的打造,为技能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立体建设
拓展人才培育宽度
怎么让培训达到有针对性、实效性、持续性,是徐工集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摸索,公司设计出“拉菜单、引项目、重研修”一整套培训思路和路径。
公司倡导“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理念,将技能竞赛与岗位练兵并行,健全国赛、省赛、市赛参赛选手梯队,各类活动结果与岗位技能工资挂钩。为打破高技能人才“一证定终身”的现象,公司实施《职业资格复核制度》,推行高技能人才终身教育制度。同时,深化推进导师带徒弟模式,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培养中青年技工方面的传、帮、带作用,让绝招绝技、先进操作方法得到延续传承。
近日,林海等7人被选聘为徐工集团首批技能大师,“林海技能大师工作室”等6个工作室被评为徐工集团首批技能大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给予10万元建设资金,每位技能大师享受月度技能津贴。评选出的7位技能大师及6个大师工作室是公司最优秀高技能人才和技能人才团队代表,专业方向涉及产品电气、数控加工、产品装配、产品维修、焊接、产品液压和传动等产品制造的关键领域。林海大师工作室针对“JP42高喷消防车自动收车功能”问题,通过团队攻关,在国内首次实现“一键收车”功能,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金量,是公司唯一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业绩导向
激发人才潜能深度
激发技能人才的潜能,离不开一个勇当岗位能手、积极向上的浓厚学习氛围,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评价、激励和发展机制,成为徐工集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发力点。
通过多年实践,徐工集团摸索出一条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技能鉴定的新路子。培训课题、鉴定试题全部来自企业的生产实际,将学员平时工作中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达不到精度要求的加工部件作为考核点。
为了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徐工建立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技能大师为主通道的职业晋升体系。并根据高技能人才被聘等级不同每月给予200元到3000元不等的技能津贴;一次性给予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资金10万元;对于在公司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技能竞赛中获得名次的技能人才给予2000元到1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
毕可顺,徐工集团高级技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掌握的机电理论知识和机电操作、维修技能,甚至超出了一位高级工程师所需具备的知识量。老毕有一件很得意的事,那就是“从1995年至今,进口加工中心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再也没有请过一位外国专家”。
张凌枫,刚进公司不满3年,就荣获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CAD机械设计一等奖,被授予“江苏技能状元”,现在已是新款履带式起重机的总体设计师,成为徐工“技能人才高端化、高端人才技能化”应用型人才双元培养模式成功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