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许晓明 由于被父母认为“染上了网瘾”,从2014年夏天到今年8月初,16岁的付楠被家长三次强制送到位于山东临沂的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在这里,他过着近乎军事化管理的生活,接受“电击治疗”, 他描述遭电击的感受是“每一个细胞都在疼。”(8月15日《新京报》) 杨永信的形象有截然不同两副面孔:在专家、公众和媒体的视野里,他是缺乏科学治疗手段的医生,是心狠手辣、谋取暴利的创收者;而在一部分“网瘾”青少年的家长心目中,他又是挽救孩子的“救世主”。 “网瘾”电击治疗法究竟是天使还是噩梦?是非其实早已定论。2009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就是最权威的结论:“专家一致认为,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国内外并无相关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依据,暂不宜应用于临床。” 没有国内外同行的类似医疗实践作参照,甚至没有充分的医学理论作依据,还被卫生部喝令叫停,再继续实施这种无效的所谓电击治疗,违背了卫生部的通知文件精神,涉嫌诱导、欺骗所谓“网瘾”青少年家长,显然是违法的顶风作案。 然而,媒体调查显示,虽然卫生部2009年就已经发出叫停通知,而临沂“网戒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后,每年仍有数百名青少年被送到这里,接受“治疗”。令人惊讶的是,在经历了2009年后收治人数的两年下滑之后,2012年后节节攀升,2015年达到接近900人的新高。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采用从理论到实践都行不通的“伪医术”,对收治的青少年造成残酷的肉体和精神伤害,并不能取得自我吹嘘的所谓疗效,还被卫生部公开叫停,这个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应该早就树倒猢狲散才对啊,何以至今屹立不倒? 这其中有家长们病急乱投医的主观因素在内。一个青少年沉迷网络特别是网游,把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完全抛诸脑后,给父母造成的巨大精神压力是外人不可想象的。没有更好就是最好,在当前的环境下,当父母自身不能将孩子从网络中拖出来,当没有其他更好的教育或者心理疏导机构来帮助困扰的父母和孩子,杨永信就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是绝望中的挣扎和压赌。 而杨永信“彩旗飘飘”的根本原因,更在于当地医疗卫生监管的缺位。不怕杨永信会装神弄鬼,不怕家长偏听偏信或者偏执激进,如果当地医疗卫生监管部门认真贯彻上级政策和法规,仔细倾听社会呼声、体察民情,对不合法、不规范的行医露头就打,何愁那些青少年这些年来屡屡遭受“电刑”摧残? 叫停杨永信的监管工作暂时不知道如何执行的,与此相反的一则实例倒是清楚可见。今年4月底,临沂市科技局在网戒中心召开了由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承担的科研课题“网瘾戒治综合干预(教育)模式的研究”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得出的结论是:科研成果综合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在国际上具有显著创新性,居国际先进水平,建议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的范围。这是公然推翻卫生部的结论吗? 面对众多医学界专家对网瘾电击治疗的质疑乃至直接抨击,面对众多当事人和媒体对网瘾电击治疗残酷手段的揭露,面对卫生部组织专家审慎论证得出的权威结论和明确通知,当地医疗卫生、科技等主管部门知情吗?面对电击治疗依然顶风作案在“收治”并且“创收”中,当地医疗卫生等主管部门知情吗? 如果说监管部门不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而是不知情导致的无心之失,那么任由激起全国舆论关注的电击治疗在眼皮底下肆无忌惮地违法开展,监管部门的履职尽责又体现在哪里?精神和肉体饱受摧残的被“收治”青少年需要一个答案,痛苦无奈又懵懂无知的家长需要一个答案,令行而未禁止的卫生部也需要一个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