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日报记者 赵卫东 见习记者 吴悠 近日,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淮海战役纪念馆陈列室展示红军用过的文物,追忆长征遗物,弘扬长征精神。9月29日,记者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与观众一同追忆红军当年的蹉跎岁月。 一本日记的故事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陈列室第一展室玻璃柜中,展示了一本红军战士刘瑞龙写的日记。他在日记中写道,1930年,年仅20岁的他与李超等人一起创建和领导了红14军,奋战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他写了《农民歌》,揭露地主豪绅残酷剥削农民的本质。 据淮塔讲解员介绍,在红军长征时期,刘瑞龙写下了许多启发人民觉悟、规范干部和军队行动、震慑敌人魂魄的佳作,如《藏区十要十不要》《回区十要十不要》《冬晨过夹金》等,这些文字如军号战鼓,激励将士奋勇杀敌。 1936年10月,刘瑞龙参加西路军远征。西路军苦战三个多月,在祁连山战败,刘瑞龙也被敌人骑兵冲散,在红瓦寺附近的森林里,遇到搜山的民团被捕,后被关押在甘肃张掖县看守所。在狱中,刘瑞龙化名李占魁,自称在家是教书先生,隐瞒身份。1937年,在红军营救下,刘瑞龙出狱回到延安。新中国成立后,刘瑞龙担任农业部副部长,由于知识渊博,还兼任北京农业学院的教授。 一条褥子的见证 淮海战役纪念馆陈列室里珍藏着红军将领陈赓的一条褥子,这条褥子已经十分陈旧但非常干净。据讲解员介绍,1938年8月,红军长征到了毛儿盖附近,党中央在沙窝召开会议之后,周恩来因疲劳过度,营养不足,再加上自然环境恶劣,病倒了,连续几天一直发着高烧,不能进食。毛儿盖会议后,中央红军决定继续北上。周恩来身体非常虚弱,彭德怀下令,由陈赓任队长组织担架,铺上褥子抬着周恩来,向着荒无人烟、布满沼泽的大草地进发。草地天气变化无常,时而狂风四起,大雨滂沱,时而漫天飞雪,冰雹骤降。经过长途跋涉,红军战士缺衣少食,冻馁交加,体质非常虚弱。周恩来不愿看到同志们双肩磨破,步履艰难地抬着自己,几次挣扎着要从担架上下来自己走。又一次次被战友们按倒在担架上。就这样,大家顶风冒雨,深一脚、浅一脚,抬了6天6夜,硬是把周恩来抬出了茫茫草地。 1961年,陈赓在上海病逝,周恩来亲笔题写了“陈赓同志之骨灰”,用以雕刻在骨灰盒外罩上,表达周恩来与陈赓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 一条蚊帐 见证强渡大渡河 陈列室里有一条刘伯承用过的蚊帐。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四川境内,到达泸沽,要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必须迅速过天险大渡河。5月22日,中央红军派出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他带着蚊帐到彝海之畔,通过多方努力,与彝族果基头人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就这样,红军在彝族同胞的一路护送下,顺利地通过彝区,迅速强渡大渡河,跳过了国民党的包围圈。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彝海结盟”,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