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日报记者 范海杰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产业是振兴之本,创新是振兴之魂,徐州要着力推动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构建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未来五年,徐州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将是一个砥砺前行、拼搏奋斗的新征程。 打造创新驱动主引擎,徐州应该着重从哪些方面着力?在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进程中,如何吸引人才集聚?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徐州品牌研究会专家顾问团专家姚伟坤。 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 作为经济管理学专家,姚伟坤对宏观和微观经济学都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等三种阶段,我国长期以来处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阶段,但依靠自然资源和高投资,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变革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实现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是最合理、最有效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 姚伟坤说,徐州目前正处于由投资驱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正如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我市面临着经济下行、发展动能转换、区域竞争加剧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巨大压力,一些长期积累的社会经济矛盾可能会在这一阶段集中显露,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艰巨。这些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应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来实现。因而,党代会从国际国内环境审视和徐州发展的现实情境出发,提出了“创新是振兴之魂”这一发展主题。 完善和发展创新驱动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创新驱动主引擎,围绕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强化科技创新核心支撑。姚伟坤认为,徐州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的营造、基础设施的建设、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为打造创新驱动主引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姚伟坤建议,徐州可从三方面完善和发展创新驱动:一是注重产业创新,针对徐州“6+6”特色制造产业,凝练一批重点科技攻关方向,构建具有徐州深度和国际广度的面向特色产业的创新平台,争取占领国际前沿制高点,建设产业创新高地;二是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在政府的引导下,联合高校、重点企业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构建以产学研合作为主线、“产业+企业+平台+人才+载体+金融+政策”的区域创新体系;三是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措施,使得徐州不仅能引进人才,同时还能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成为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徐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握关键节点。” 姚伟坤说,未来五年中,徐州需要紧抓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机遇,优化要素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在徐州各项事业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徐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姚伟坤建议,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要依托国家、江苏省科技支持政策,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完善和组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平台,集中支持徐州一批特色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工程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徐州特色产业领域核心技术;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徐州产业的深度融合;以现有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产业园为依托,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提升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加强产学研融合 徐州高校众多。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与各类大学和研究机构深度合作,推进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姚伟坤指出,地方政府和高校应多方发力,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 他说,首先,要推动科研设施共享。高校具有很多先进的科研设施,主要供高校研发人员研究、教学使用,这是创新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一般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取这些资源。政府层面上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推进这些科研设施的共享。其次,要发挥高校整合学科创新资源的能力,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充分发挥徐州高校多、学科完善优势,以徐州高校为依托,整合全国乃至国际学科资源,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提升外部高端科技资源的获取能力,成为产业创新高地。第三,要推进人才协同,可以从高校科技人才的能量的充分释放做些工作。通过推进高校教师进企业、进现场,能够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使得学有所用,研有所用。强化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培训基地。使得教研深度融合,提升创新创业驱动力。 发挥人才的根本性作用 人才是创新之本。姚伟坤说,创新驱动离不开人才的集聚。徐州可以学习先进地区的一些做法,在人才引进政策重点、标准和方式,培育扶持政策、人才服务等方面做出一些创新。比如在人才政策重点上,不仅要引进专家学者,以及各个领域有重大贡献的创新创业人才,还要吸引徐州特殊领域所需的人才。在标准方面,可以在学历、年龄、技术、资本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建立标准,完善不同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人才政策的普适性。
姚伟坤建议,要完善各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基地的职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立一些人才特区,探索多样化的引进方式和途径,推动人才保障服务创新,在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应该进一步提高徐州的吸引力。在创新人才扶持培育政策方面,要加大对人才创业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提高人才的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此外,吸引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回归是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对海外归国人员的创新创业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海外校友会、联谊会等多种途径,加大对海外人员的宣传力度,提高海外人员在徐州创新创业热情。此外,还要体现出创新导向,积极贯彻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的相关政策,鼓励研究人员到企业兼职,落实股权激励政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