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六安1月31日电(姚庆林)“这个年过得,就是一个字:忙!”家住六安市裕安区罗集乡的阙顺虎个子不高,又长着一副娃娃脸,不少人很难把这个25岁的小伙子,和一家规模不小的生猪企业负责人联系起来。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差,与阙顺虎带着技术返乡创业有关。
近年来,随着相关创业政策的鼓励和引导,“返乡创业”成为这个皖西农业小镇里的热词。从技术到资金,返乡创业不仅成为这个春节,当地人走亲访友时讨论最热的话题,还为传统乡村带来新动力。
带着技术回乡当猪倌
“大年初二不仅没带爱人去岳父母家拜年,反而忙了一天运了三百头生猪去安庆。”大年初三一大早,阙顺虎一边收拾东西,准备带爱人外出拜年,一边还忙着接听一些业务方面的电话。临出发前,还不忘到养殖场里转了一圈,察看尚未出栏的生猪状况。
2011年,阙顺虎大学毕业后,到了一家大型养猪企业做起了猪倌。“从给猪打扫卫生、投料喂食做起,铲猪粪什么都干过。”阙顺虎说。2年后,凭借过硬的养殖技术,阙顺虎成为该企业一名待遇丰厚的技术人员。
“我学的是畜牧专业,在企业里干的是养猪,自己也喜欢养猪。”说起回乡养猪的原因,阙顺虎的答复顺理成章。“当时我就想,我有技术,有经验,懂行情,从小的养殖场慢慢干,事业总会慢慢做大。”
2013年底,阙顺虎带着在外工作挣到的数万元钱,回到六安市裕安区罗集乡创业,办起了华虎养猪场。几年下来,阙顺虎的养殖场越来越大,“现在年存栏一千多头,出栏有六七百头”。
和一些大型养殖场相比,阙顺虎的养殖场仍不算大,每年纯利润也不是特别多。尤其是资金不充裕、市场风险等因素,压在阙顺虎肩头的担子越来越重。但阙顺虎却说:“干着自己喜欢的事业,还能解决一部分周边村民就业,浑身充满干劲。”
回乡养羊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这个年,同样忙碌的还有罗集乡花园村的杜成师。“春节前后,正是羊肉销售的旺季,不少地方都急等着。”1月30日,杜成师的养殖场里尚有1700多只羊存栏,趁着春节抓紧销售成了头等大事。
2013年,已经44岁的杜成师带着在外打拼的500多万资金,回乡搞起了特色种养殖,办起了康华湖羊养殖场。杜成师1995年去南京打工,之后在当地创办了一家电器销售公司。
此后,随着当地政府的不断联系,加之现代种养殖产业的光明前景,杜成师在不惑之年决定回乡二次创业。如今,杜成师的养殖场规模正逐渐变大,项目也不断增多。除了养殖湖羊、白山羊约3000多只以外,他还流转了百多亩土地,种起了牧草、有机蔬菜等。
一边忙着销售业务,一边还不忘检查最近村子里刚修好的水泥路。“从县道到村里的水泥路全长1.872公里,总投资65万,政府投资48万,剩下的十几万都是我自掏腰包,无偿捐献。”
除了修路,探索建立养羊合作社,施行代养代收模式,帮助周边村民增加收入,是杜成师今年的重要工作。杜成师说:“家乡还不富裕,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帮助家乡的面貌有所改观,让周边村民都能致富。”
回乡创业增添乡村新动力
“最近几年,尤其是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返乡创业者越来越多。”罗集乡副乡长陈俊介绍,目前,当地已有畜牧养殖、苗木种植、粮食深加工、现代农业等十多家返乡创业企业扎根。
“像这些返乡创业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政府都大力支持。”陈俊介绍,尤其是在政策、项目资金扶持等方面,当地政府始终都全力帮助争取、申请,为创业者提供各种支持和便利。
事实上,这些返乡创业者和他们创办企业,有的仍然规模较小,尚在起步阶段,有的面临着融资、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困难,存在失败的风险。但这些企业已经开始反哺农村,从就业、收入到观念等多个方面,给传统的乡村带来了新动力。
“这十几个企业规模有的不大,但能够解决不少周边闲置劳动力的就业,为周边群众增加了部分收入。”陈俊说,一些传统观念也因这些企业到来,而被渐渐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