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市被定为全国水流产权确权改革试点 继被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全国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市后,2016年水利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发文,将徐州市定为全国水流产权确权试点。试点通过两年左右时间,探索水流产权确权的路径和方法,界定权利人的责权范围和内容,着力解决所有权边界模糊,使用权归属不清,水资源和水生态空间保护难、监管难等问题,为在全国开展水流产权确权积累经验。 2、我市南水北调工作受到国家表彰 我市南水北调工作受到国家表彰。按照省“工程率先建成通水,水质率先稳定达标”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强化组织协调,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境内一期工程全线通水,水质基本稳定达标,累计完成投资33.5亿元。2016年徐州市南水北调办公室被人社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联合授予“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创新河湖管护“六化”机制全国推广 创新推进“河长化协调、标准化管护、市场化保洁、长效化监管、综合化执法、考核化评比”六化管理机制。2016年5月我市受水利部邀请参加会议作了河湖管护经验介绍,做法在全国推广;10月《人民日报》《中国水利报》等媒体来徐采访报道;11月中央电视台来我市专题采访“河长制”。 4、全省率先贯通沉淤百年之久的黄河故道中泓 坚决贯彻省、市部署,凝聚“黄河开发、水利先行”共识,明确“先通中泓、后再配套”治水路径,争创政策机遇,抢抓项目资金,落实资金20.88亿元,通过三年努力,将沉淤160年之久的黄河故道全线贯通,彻底改善了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沿线脱贫及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5、骆马湖水源地及徐庄水厂建成通水 骆马湖水源地及徐庄水厂建成通水。工程主要包括原水取送工程、水厂加工工程、清水输送工程,总投资27.1亿元,是省、市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我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龙头项目。2016年9月23日工程正式投产运行,实现了市民喝上优质水的期盼,结束了市区依赖饮用地下水的历史,提升了市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 6、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全面启动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全面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决策实施的重大民生项目。2016年5月23日市政府召开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工程总投资86.5亿元,力争三年至2018年,市区和县(市)区基本建成城乡供水工程运营、监管、监测一体化体系,一体化供水入户率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已完成投资15.3亿元。 7、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成效显著 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成效显著。投资14亿元的水环境治理一期工程全面完成,投资8.5亿元的二期工程加快推进,投资6.4亿元以小沟河黑臭水体治理为重点的三期工程全面实施,建成丁楼、南望净水厂,市区水系贯通、活水畅流,实现“源头净化、清水进城”,打造一城碧水。2016年创建省级水利风景区1个、水美乡镇5个、水美乡村20个,累计建成6处国家级、19处省级水利风景区、116个省级“水美乡村”,数量和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8、年度重点水利水务工程和农村水利建设突破50亿元 年度重点水利水务工程和农村水利建设突破50亿元。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抢抓机遇,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和完善水利水务工程基础网络。2016年完成水利水务投资52亿元,城乡供水安全、黄河故道中泓贯通、农村水利建设、区域治理、库区移民、城乡水污染防治、城市排水提升等一大批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9、年度调引江水16亿方历史最多 加强城乡用水供给统筹调度,保障全市用水需求。针对2016年4—5月缺水时段,积极争取省水源支持,通过江水北调向徐州补水14亿方,通过南水北调向微山湖下级湖补水2亿方,补水总量历史最多,首次实现利用南水北调保障徐州用水,确保经济社会、航运发展及“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水环境需求。 10、《徐州市城乡供水条例》颁布施行 《徐州市城乡供水条例》颁布施行。《徐州市城乡供水条例》颁布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饮用水水源保护、饮用水水质保障、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地下供水管网保护、农村供水安全等热点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徐州市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列入2017年市人大立法预备项目。 ◎徐州日报记者 刘作霖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