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苏宁易购020与张近东的实战突围
(图为今年54岁的张近东)
春节刚过,互联网“战场”上硝烟弥漫,杀气腾腾。
2月10日,央视财经的一段画面中显示,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在京东宿迁分公司这样鼓励员工:“我们宿迁市的电商占有率也是第一,超过任何友商,但是我竟然发现国美、苏宁的店还在那儿呢,还有什么OPPO,还有各种各样的专卖店,那都是我们京东的耻辱!”
紧接着,刘强东再放豪言,“要把苏宁周围的所有广告牌买下,而且至少买断五年,一直到他们撤离宿迁为止。”
对于京东下达的咄咄逼人的战书,2月11日晚间,苏宁云商集团COO侯恩龙在微博上隔空回应,“苏宁的店数量越开越多,体验越来越好,从苏宁生活广场到易购直营店等,全国已经近4000家。还好刘总去的地方不多,宿迁还不是一个很大的的城市,就已经感到耻辱了,如果去更多的城市、更繁华的地区看看,岂不是活不下去了?世界那么大,看了又耻辱,不看又难受,刘总还是好好活着吧。”
苏宁与京东的竞争,可谓由来已久。只是这一次张近东的底气更足了一些,他在今年的开工会上这样说道:“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对2017年格外看好!苏宁新十年已经完成了上半场的转型布局,开始全面转入下半场成功的阶段!”
在中国互联网的江湖,过去的一年是属于马云和张近东的一年,他们先是互相撕杀,杀出各自的路径,往模糊和遥不可测的未知走着。最后,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腾讯与京东,阿里与苏宁通过“联姻”,情感达到水乳交融。这场中国零售业史上金额最大的一次“联姻”,就这样将昔日的竞争对手变成朋友,震惊业界,引发市场广泛的想象空间。
张近东曾经对外界这样谈到苏宁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原因:“阿里巴巴和我们,一个从线上走到线下,一个从线下走到线上,双方都到了十字路口,要么彼此冲撞,此消彼长,要么彼此融通,相得益彰。”而事实正如张近东当初所设想的那样,双方的合作正朝着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局面走去。
梳理张近东的创业史会发现,苏宁的发展历程毫无疑问是一部“丛林史”。如果不能成功突围,他将只是这部“丛林史”的一个注脚,或是籍籍无名的路人,然而他的任性与命运的裁决,让他最终杀出了一条血路来……
商业没有竞争,那就是垄断。探讨苏宁转型的“成色”,本质上是在探讨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色”,探讨中国企业家的“成色”,也是探讨中国“互联网+”未来向何处去。
中国电商的“三国杀”:没有永远的敌人
中国的互联网一直都在上演一场比桌游“三国杀”更为精彩的故事。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在中华大地上纵横捭阖,谱写了中国史诗。互联网时代,京东、苏宁、淘宝,也为世人演绎了一部企业商战的鸿篇巨制。
线下门店要和老对手国美继续撕杀,线上易购仍在与京东展开低价血战,苏宁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战斗。为了抢夺市场,在一些地方的户外广告,一面是京东商城,一面就是苏宁易购;收看《中国好声音》时,前面广告是“网购学京东”,后面就是主持人嘴里的“感谢苏宁易购”。
一切回归到商业的本质:竞争。
2014年3月10日,腾讯和京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腾讯以旗下B2C业务拍拍、QQ网购和物流等业务以及2.14亿美元现金参股京东,获得对方15%的股份;5月22日,京东在纳斯达克敲钟,一举募资17.8亿美元。同年9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挂牌纽约证券交易所,并募得资本250亿美元。
此时的苏宁也面临了从未有过的困境,这一年是苏宁转型的战略执行年,非常关键,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难,排山倒海般地向张近东压了过来,把他挤进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
对此,张近东依然沉稳,“经济增长都会起伏,只不过现在经历波谷。只要挺过这阵,新增长周期又会到来”。
可是,历史总是充满了太多的变数,经济形势的剧变,中国电商经历野蛮生长后,已经进入红海竞争阶段,虽然业界没有明言,但在实际操作中,都走在通往O2O的道路上。
“阿里和苏宁的一小步,中国零售行业的一大步”。2015年8月10日下午,阿里巴巴公关部员工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下这句话。
就在10日日下午4点,苏宁和阿里巴巴突然宣布达成中国零售史上最大一笔交易:阿里巴巴投资约283亿元人民币参与苏宁云商的非公开发行,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9.9% ,成为苏宁云商的第二大股东。同时,苏宁云商以140亿元人民币投资阿里巴巴。对于苏宁来说,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开放股权和引入战略合作伙伴。
不到1个月,2015年9月6日,北京传来消息,苏宁和万达签署紧密合作协议,开启了中国最大零售商和中国最大不动产商之间的合作。
我还清楚记得,苏宁与阿里联姻新闻发布会上,我负责带队采访,全场200多家媒体,当获得第一个提问的机会时,我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张近东和马云在O2O大趋势上,至今能保持高度默契,并将原来的“三强争霸”改为老大和老三联手夹击老二的商战大局。这一切也是形势所逼,因为阿里巴巴的天猫商城既不掌控商品与价格,也不掌握仓储物流和售后服务,面对京东的竞争比较吃力。阿里巴巴一直想要遏制京东的发展,但阿里巴巴是平台电商模式,京东是自营电商模式,而这一模式正是阿里的短板。
阿里巴巴要想对京东施加影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自营电商这块下功夫。所以,人们至今还能发现,苏宁易购入驻的天猫商城,主打3C数码,可谓是直击京东的“老巢”。
此外,阿里巴巴和苏宁的合作还能遏制京东的渠道。京东的优势在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是阿里巴巴的天下。一旦阿里巴巴和苏宁的整合形成合力,京东在三四线城市的突破将会遇到很大阻力。
苏宁最终在线上联手阿里巴巴,线下联合万达,共同改写中国商业新格局:虚网做实,实网做虚,虚实融合,殊途同归,对于张近东而言,这些只是个开始,他想要用全面开放的苏宁去连接这个时代。
决战黄光裕:一天开52家店的行业记录
历史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总可以从更宽的时间长河里,去寻找一些可印证结果的线索。张近东是一个狮子型的企业家,意志坚定、不认输,按以往的认识,很难相信他会对昔日对手有如此大的开放程度。连马云也在讲话里特别谈到:“特别感谢张近东董事长自己的魅力,他的胸怀和对未来的格局。”
张近东创业史毫无疑问是一部丛林史,也是一部革命史。
2000年,苏宁从专注于江苏市场区域的连锁转为全国连锁,在北京的第一家店方才开业。而黄光裕却于1987年,率先在北京珠市口挂出国美的招牌。
在这一年的12月底,也是苏宁的十周年庆前几天,张近东正式宣告其跨世纪的全国连锁宏伟蓝图,3年至5年内,用4.2亿在全国建立15000个门店。而在此时,黄光裕也宣布,国美计划在5年内在全国新建250家大型家电连锁商城,争取成为中国最大的连锁家电企业。
这一连锁计划顿时招来全国业界非议与诟病,好多人认为苏宁在“放卫星”、搞“大跃进”,国美的相关负责人对此更是表示不屑:“两天开3个店,太夸张了!”
霸气十足的黄光裕,显然将苏宁视为后来者。2004年就成“胡润百富榜”首富,黄光裕每提及苏宁,只是不屑地认为它是国美模式的拙劣追随者。
2005年7月,国美南京新街口店开张,黄光裕亲临现场助阵。这是国美在一线城市的最后落子,攻取苏宁“根据地”的意味不言而喻。它不仅与苏宁旗舰店仅百米之遥,更是号称“三年不盈利”,以彻底打垮苏宁而后快。
2006年,风头正劲的黄光裕包机直奔南京,目标只有一个:收购苏宁。
在钟山高尔夫球场,张近东迎接了这位年轻傲慢的同行,张近东自信地说:你不要买苏宁,我做不过你,就送给你,买,你是买不起的!”
后来的事实不仅证明,两天开三家店完全有可能,苏宁甚至创造了一天开52家店的行业记录。
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在2006年,苏宁新开店有136家,2007年总数达到632家,两年净增311家。而国美在2006年收购永乐和大中电器后,一起也不过300家。黄光裕两年耗费的89亿港元巨资布下的局,张近东在一年内轻松完成了。
张近东再次向业界展现了他的精明与胆识。
对股民来说,如果错过“苏宁电器”,称得上人生之憾。从2004年苏宁上市算起,要是一直持有到2009年苏宁位列中国连锁百强榜首,你获得的复合收益将达到惊人的26倍,远胜股神巴菲特。
张近东的“成色”:苦干的“匠心”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苏宁每次都能沉着应战,而且每次都能打硬仗,一切来源于张近东的“成色”。
事实上,张近东并不是一个优秀的采访对象,我每次见到他时,他总是那副行装,一身深蓝色西装,黑色皮鞋,蓝色衬衣。他列举事实远比表达观念的欲望强烈;他从不说教,不做不说,不做好不说。
有人说,苏宁与张近东的气质一样,骨子里有一种笨拙的强迫症,甚至有点古板严谨。
喧嚣纷繁、讨巧卖萌的时代里,中国玩互联网的哪个不是没话找话。这不是抢风头,不是不务正业,而是我们现在身处一个“肤浅注意力”的时代,你没有流量,哪来用户呢?搞互联网不经营注意力,就好比在黑暗处向女孩子眉目传情。
中国互联网江湖,一个比一个高调,苏宁却选择了低调;又有人说,苏宁太笨了,认死理儿,任何事情都追求它本来应该成为的样子,不责于人、反求诸己。身处花样百出的电商演艺界,苏宁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务本守拙,抱元守一,坚信服务价值永恒,从不主动打嘴炮,不热衷投机文化,只相信劳动、积累创造的价值,克勤克谨,后知后觉,执着踏实,不找捷径,下苦工夫、下笨工夫,花时间、花脑子,时时都是向着目标埋头苦干,这也许是张近东的战略革命基因,也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基石。
张近东敬畏互联网,但存有一份埋头苦干的“匠心”,他不盲从跟风,坚守O2O模式,终迎来时间红利,线上线下的融合之道让市场重估了实体资源。
其实,当人们把视野放在苏宁变革的历史中去考察,就可以看到张近东与苏宁的时代性。张近东是一个不断与时代融合的企业家,他善于捕捉时代的趋势,并顺势而为;苏宁敢于用互联网技术将企业存量与增量进行融合,历经艰辛得以打通“任督二脉"。
没有人见过未来。未来充满不确定。曾经牢不可摧的帝国,可以在瞬间崩塌;曾经作为美国帝国主义象征的投资银行、通用汽车,都会宣告破产,这世界还有什么不可能?
然而在当下的商界丛林当中,尽管被猜疑,被诟病,被作为谈资津津乐道,张近东还在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他跟马云不同,更跟郭文贵不同。他不把自己与权力捆绑在一起,更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他也许会遇到一些挫败,但沉稳严谨低调的风格,或许会使他走得更久、更远一些。
沃伦·巴菲特曾说过一句经典:在残酷的市场中,任何一个投资人都必须避免成为一只嘎嘎大叫的骄傲鸭子,面对狂风巨浪,以为是自己的高超泳技就可以宠他上了天。而明智的鸭子反而会谨慎地看看,大浪过后,池塘里的鸭子都到哪儿去了。
前行的仍将前行,保守的仍将保守;在不久的未来,大部分过去的成功者,有可能无法通过互联网“大考"。因此,怯懦者认为,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勇敢者却认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然而,苏宁毕竟在丛林中突围了。
张近东的战争,为中国商业贡献了实体企业020实战的成功案例,苏宁也继续在打造全球商业史上前所未有的“沃尔玛+亚马逊”模式。
不管江湖未来如何血雨腥风,这些值得当下诸多身处转型困境的中国企业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