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三个作用 突出领跑先行 泉山在全面创新中发力加速 |
|
||
|
||
|
||
|
◎文/徐州日报记者 魏宁 通讯员 姚舟 图/徐州日报记者 孙井贤 在徐州软件园,甲骨文、欧洲低碳环保体验中心、华为等一批创新项目陆续入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在泉山经济开发区,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生产车间,消防机器人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正在进行爬坡试验。像中信重工一样,一大批高科技企业纷纷落户于此,正在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在泉山,曾经无人管、脏乱差的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道路干净整洁、物业管理有序,成立区级物业服务总公司,为老小区“量身定制”街道物业服务分公司,破解了老小区管理难题; 全市率先探索综合执法,推出“惠民包”、“惠企包”,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棚改拆迁……创新,已经渗透到泉山发展的各个领域、每名干群的心中。创新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全面创新正在加速泉山的全面发展。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泉山区始终将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发展的“四大战略”之首。去年以来,该区坚持以新状态引领新常态,以新作风创出新作为,探索发挥“三个作用”的泉山路径,以在淮海经济区的领先定位发展指标,以在苏北地区的领先定位实力目标,以在全省范围内的领先定位责任担当。 创新思维才会有全新路径。泉山区围绕发挥“三个作用”、推进“两聚一高”、建设“强富美高”新泉山,全面展开“1234”经济工作布局,强力推进“八大行动计划”,走出了一条具有泉山特色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提升发展之路。 园区建设模式 以“四新经济”引领产业强区建设 如何借助外部品牌资源,转换泉山发展的动力结构?如何发挥高校资源禀赋,汇聚科技向产业转移的动能?如何在新常态下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增强关联企业的内生动力?面对一连串的发展“考题”,泉山给出了答案:以“建载体、搭平台、给政策、优服务”为工作路径,以园区、楼宇、商圈为重要载体,发展“四新经济”、建设产业强区。 甲骨文(江苏)OAEC人才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启动;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投产见效;永日电梯正式生产;欧洲低碳环保体验中心开馆;华为、神州数码落户泉山……2016年,全区新增重大产业项目22个,总投资383.1亿元,引进“四新”项目289个、注册资金70.5亿元,115个实施类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4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5%,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我们采取自建、参股、控股、政校合作、社会资本运作等模式建设8个园区,发展信息技术、新医药、新能源等新产业,推动功能集成、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徐州软件园新增入驻企业123家、同比增长95.2%,碳排放交易区域中心、惠普国际软件创新基地即将正式揭牌;泉山经济开发区成功签约总投资143.5亿元的9个项目,去年各园区税收均增长50%以上。实施“小巨人培育计划”,去年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606家,增长51%,全区“双软”认证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200余家,占全市50%以上。 在加速培育新技术方面,该区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等2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成校企联盟460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96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占全市60%以上,去年顺利通过省知识产权战略示范区验收。依托国家联合地方实验室,积极发展感知矿山物联网技术,培育壮大80余家矿山物联网企业。 为发展平台经济楼宇经济,加快集聚新业态,该区设立1000万元楼宇招商经营场地租金补贴资金,新建提升13家楼宇社区,新引办楼宇企业3640家、注册资金227亿元,完成“个转企”275家。全区新设立企业6752家,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606家,分别增长62%、51%。 在王陵街道财富广场一楼西侧,来自深圳的第一证券公司办公场所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装修工作。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楼宇社区的工作人员主动给企业送服务,在这里扎根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去年9月1日,财富广场楼宇社区建成投入使用,通过1楼10员的服务模式,为楼宇内的企业提供经济服务等5大类28小项贴心服务。王陵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费友军介绍说,目前,财富广场入驻企业150余家,去年实现税收3.1亿元。 2016年全区新获批45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功能平台。打造对外开放平台,苏山货场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加快实施,一期区级拆迁基本完成,海关监管点如期建成,中亚货运班列正式开通;淮海“双创”检验检测认证中心落地推进,象屿徐州供应链管理公司注册落户并实现外贸进出口;建设淮海基金大厦,引进基金10家、金融机构18家,对各板上市企业均给予政策支持,全区“新三板”挂牌企业共有5家,场外市场挂牌企业46家,创新打造14个街道特色产业园“小平台”。 利用产业联盟、电商产业园等载体,加快运行共享经济、跨界融合等新模式。该区推动房地产、园区、矿山科技、民营科技4个联盟内的企业互相供给市场,做粗拉长产业链条。 前年底,由泉山区发起的淮海经济区民营科技产业创新联盟正式成立。区科技局局长孟庆礼介绍说,该联盟集聚了淮海经济区27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涉及物联网、先进制造、环保科技、科技服务业等产业,积极开展技术合作、模式推广、资源共享、壮大产业。经过一年的发展,联盟内的企业共达成合作项目198项,技术转移229项。 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5家专业跨境电商企业入驻。推动以商招商,推出“惠企包”21项服务举措,外聘30名招商总顾问,依托格局商学院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100名企业家参加首期培训。创新“乡情招商”,开展“返乡创业就业计划”,吸引30名企业家回徐创业。完善招商服务制度,落实服务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推动项目建设机制,提升建设“互联网+政府服务”8个创新平台,推行“企业保姆”精准化服务。 城建城管模式 以破解难题加速推进城市建设 面对房地产市场低迷、地方平台融资政策趋紧的新形势,该区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棚改拆迁,导入“一级开发”模式,推动城区大开发、大建设。去年全区新启动11个拆迁项目,完成120万平方米拆迁,泰山孟庄项目一个月住宅签约率达97%。2013年以来,泉山区共吸收社会资金100余亿元投入棚户区改造,实施棚改项目20项,完成拆迁面积近800万平方米,整理土地1.5万亩,2.3万户群众喜迁新居,起到了加快棚改速度,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区形象,改善民生民计的“一举多得”。 创新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办事处为主体,区机关、办事处、社区干部为主力军”的“三主”拆迁模式,开展个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了政府决策意图与群众个人意愿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依法拆迁、和谐拆迁。 针对征地拆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廉政风险,制定落实违法建设和违法用地问责办法、征收项目和拆除工程监管办法和征地拆迁全过程招标管理制度,堵塞监管漏洞,促进了征地规范化、拆迁合法化、补偿标准化,取得了拆得快、拆得稳、拆得好的良好效果。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才能有效破解城市管理难题。作为主城区面积最大的泉山区面临着城市管理的一个个难题。 违章搭建是城市管理的一大顽疾。2016年初,泉山区从辖区街道办事处的自搭违建开刀,掀起一场主动纠错的拆违风暴。在泉山区民安南路,多年以来,13间卖水果、卖小吃的门面房“霸占”着这条路的正中央。如今,这些由办事处搭设的违建被铲平,“中梗阻”的道路终于通畅了。 “正人先正己,我们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让改革先从自身改起。”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根据房屋租赁合同的到期时间分步推进,全年自拆违建1.53万平方米。拆除违建后,泉山区没有重建开发再搞创收,而是把腾出的空间全部还给老百姓,让道路畅通,人心更顺。 违建的拆除只是泉山破解城市管理难题的一个缩影。该区还投入近亿元改造老旧小区63个,整治小餐饮867家,打造小餐饮“三亮三洁”路段30条。为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文明氛围,该区还创新开展“十百千万”文明创建工程。在去年全市文明城市创建中,开展“十个专项整治行动”、 百场文化惠民巡演和千名“泉山美少年”评选活动。评选 “创建先进单位”410家、 “文明楼栋”(单元)200个、 “泉山美少年” 9610名、 “文明家庭”20000户。 强力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科学整合城管、安监、市场监管、卫生监督、食药监、环保、公安等部门执法力量,组建了110人的区综合执法大队和11个综合执法中队。去年以来,通过综合执法,解决了倒马井周边、二院东门周边、沿街商铺、农贸市场等存在的3100多个问题。 社区管理模式 以务实之举不断增进民生幸福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什么是幸福?老百姓有着切身感受。 去年10月,针对部分没有物业服务站的老小区,泉山区创新推广政府主导的物业公司,采取“政府补贴、市场运作”、“先服务后收费”等机制,对80个老旧小区实施规范化物业管理。同时,组建若干物业专业服务队到社区巡回服务,去年共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452个,新建26个小车棚,改造422个小花坛、30个小汪塘。 煤建北村是一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房的老小区,10栋楼、232户,居民以老年人居多。社区居民张大爷告诉记者,以往,小区乱搭乱建,无人管理,老年人平时也不愿出门在院里逛。如今,改造之后再加上物业的进驻,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无序、杂乱的花坛被硬化改造成了停车位,小区主干道路面干净整洁,还添置了公共健身、休闲场所。 泉房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永安分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物业进驻后,下一步还将细化非机动车、机动车停放,确保监控无死角、照明无暗处。以往小区内只能停下30多辆车,现在仅停车位就划出了87个,完全能够满足小区的车辆停放。 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还推出湖滨街道“开放式”、王陵街道“散居楼”、段庄街道“无店外经营”、翟山街道“立体绿化”等个性化管理模式,打造“一街一品”老旧小区管理品牌。 围绕有效破解社区管理多头、各自为政、机制不活的问题,该区探索推行了“大党委”制下的“四位一体”社区管理模式,吸纳社区物业企业、民营企业、辖区大单位、学校、社区民警等以兼职委员身份进入社区党委班子,全区390余家单位纳入社区“大党委”,开展结对帮扶、纳言献策等活动2400余次。 该区还积极推动社区服务向小区服务深化拓展,推出社会保障、就近入学等便民、惠民两大类18项服务举措。针对涉农社区“三资”管理漏洞,创新建立涉农社区财务公开短信平台,全区36个涉农社区1700多名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接收财务公开信息。 民生建设模式 以“创新+投入”持续改善民生民计 民生为本。近几年来,泉山区坚持“创新+投入”的民生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五项惠民计划和十类民生实事,打造“5+10幸福工程”,建成“互联网+民生服务”8个创新平台,推出“双+惠民包”等8大类、42项为民办实事项目。 去年8月2日上午8点30分,泉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谭华来到办公室,刚打开视频接收器,就收到家住关庄组团小区家庭病床患者景维平家发来的视频请求。接收后,谭华详细听了患者家属关于患者病情的介绍并提出治疗意见…… 这是泉山区推出的全市首张“互联网+家庭病床”的一个镜头,它的出现让社区医生和患者之间“面对面”方便交流成为现实。泉山区推出“家庭病床”服务,包括瘫痪在床等十一类适合在家庭进行诊疗的提供入户服务。积极推进“互联网+家庭病床”试点和分级诊疗制度,全区共收治家庭病床病人2876例,免费体检16.2万人次。建立外来企业家就医平台,建立“一卡、一平台、十项优质服务”工作机制,2120名企业家被纳入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实行社区就业登记与企业用工需求“点对点”对接,在全区114个社区建立求职登记点,去年,全区新增就业14681人,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96家;树立“学在泉山”品牌,采取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与品牌校联合办学等方式,连续三年在省教育现代化考核中位居江北城区前列。创新采取“政府出资、企业赞助”办法,为全区散居楼全部安装了2000余个防盗门。 为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和工作落实,该区还推行“工作清单”制度,区党政班子成员带头每月列出工作清单,全区各街道、各部门排出787项重点工作项目,完成率达到95%。创新制定“重点问题交办单”、“项目问题报告单”、“工作事项销号管理”等制度,推进各项工作表格化、具体化落实。 新一年、新目标,新气象、新作为。泉山区把既有的成绩归零,把存在的短板找准,把发展的路径明晰,把工作的措施落实。全区上下继续高扛创新大旗,以“三个作用”大讨论、干部能力大培训、企业群众大走访、环境安全大整治、信访稳定大接访“五大活动”为2017年工作强力开局。全区各级干部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过硬新成果,让“三个作用”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泉山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提升发展的新业绩,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