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大农村改革力度 进一步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
◎徐州日报记者 骆耀明 去年以来,我市采取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多项措施,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在认真做好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并完成90%以上的村颁证任务的同时,坚持以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为重点,积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积极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2014年开始,我市坚持把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保障集体资产公开、公平、规范处置,作为实施“互联网+”工程、促进富民强村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市网络平台实现市、县、镇、村联网全覆盖,5县(市)、铜山区、贾汪区和82个镇全部成立交易市场,已经通过交易平台开展交易事项2204项,成交金额13.9亿元。 稳妥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村建立社区股份合作社,赋予社员股权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有效增加了农民集体分配收入。 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至去年底,全市2436个村村级集体总资产122亿元,村均达500.9万元。 大力推广集体经济发展有效模式。组织各地依托资源优势,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培育了一大批工业发展型、三产增收型、资产盘活型、村民合作型等集体经济发展成功典型。 规范集体资金资源资产“三资”管理。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立村级“三资四化”监管机制,构建了市、县、镇、村四级全覆盖的农村集体“三资”服务监管电子信息平台和工作体系。 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采取税收返还、用地优惠、项目扶持等政策措施,有效调动了各级加快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按照征地面积留出5%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让集体和农民享有稳定、长期的土地收益回报。 加大经济薄弱村帮扶力度。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合作开发、产业推动、商贸带动、公益捐助等形式,开展“村企结对帮扶”活动。去年全市发放扶贫小额贷款4.5亿元,106个扶贫互助社发放互助资金526万元。 着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强化激励约束,创新服务形式,积极推进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始终严把政策导向,严格小额分散,严守低利运行,全市先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33家,累计发放贷款238万元,服务支持从事“三农”人员2.7万人。 有序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2014年在沛县启动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专门设立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公司托底接受管理不良贷款抵押土地的再次流转和经营,解决农地经营权流转期限错配风险;之后,创新合作模式,组织金融机构提供形式多样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做法和经验在全国推广。 强化农业政策性保险保障作用。按照“提质、扩面、增量”的要求,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加新品种,全市主要种植业保险覆盖面保持在90%以上,高效设施农业保险险种、规模逐年扩大,近五年来累计保费收入20.22亿元,近百万农户获得保险理赔11.26亿元。 切实加强现代乡村治理 针对农业人口多、农民居住散、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等实际,进一步加大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力度,保障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安定有序。 优化为民服务平台。在完善村级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创新推动村级特别是经济薄弱村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去年三级财政各安排3100余万元,对104个不达标村级服务中心进行新建或改扩建。 美化村民居住环境。全面启动新型社区(美丽乡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示范”五年行动计划,启动新型社区(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确保三年内在全市范围内试点创建15个规模适中、功能齐全、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的城镇集聚型和中心村聚合型新型社区,示范带动全市130个新型社区建设;建成100个左右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康居村庄,示范带动1000个左右美丽宜居村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