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生死观和传统侠义的现代解读 云龙书院周末讲座深层探讨人文内涵 |
徐州日报讯(记者 张瑾)春分之后,繁花烂漫。云龙书院本周两场讲座从人文精神的维度,探寻汉晋文人群体三观的形成,解析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以期使听众更加理性地看待人生,理解中华深厚人文内涵。 本周六上午9:30,由北京大学教授傅刚主讲《冲突与和谐——试说汉晋文人的生死观》。生死乃人生之大事,但时代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价值取向不同,生死观也各不相同。傅刚教授将围绕汉末古诗所表现的对死亡的恐惧,建安文人对生命的体味,以及阮籍、石崇、王羲之、陶渊明等人的言行与作品等,来解读汉晋文人的生死观,帮助大家全面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傅刚,1956年生,徐州市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长、先秦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代表著作有《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昭明文选研究》《文选版本研究》等。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春秋左传》校注及研究”工作。 本周日上午9:30,江苏师范大学教授田崇雪主讲《“侠义”精神的理性归途》。“侠义”精神是一种自以为真理在手、道德在握而有恃无恐的行为精神,小至为朋为友,大到为国为民。其生存的土壤和存在的前提是社会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小至恃强凌弱,大至阶级压迫。田崇雪教授将带领大家从传统与现代的视域来认识“侠义”精神的三个特征,从而认清在构建现代公民社会和法治国家中,“侠义”精神乃是一种局限,而非优势。 田崇雪,1967年生,山东省巨野县人。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教研室主任。第三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获得者,第八届中国电视艺术评论金鹰奖二等奖获得者。已出版个人专著3部,合著2部,出版长篇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中国人胡适之》(50集、100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