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看“股田” |
|
◎徐州日报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董妍 郑集镇石楼村,在2013年9月率先试行土地集中经营的“股田制”,走出了一条农民变富、农业变强、农村变美的发展之路。眼下“三夏”会战正酣,石楼村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6月8日,石楼村前王楼组的田地里,两台谷神收割机下地收割。与其他同时在收割的地块不同,田间地头没有拿着口袋等待接粮食的农户,只有农机手和石楼村安排的运输司机忙碌的身影。 司机张师傅介绍说,前王楼电站的这块地是流转出来的“股田”,由村里统一机耕、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销售。 农民增收 钱袋子鼓了 石楼村田庄组的秦吉明是敢于“吃螃蟹”的第一批入股农户,他跟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原先一家人都绑在这一亩多地上,去掉种子、农药这些钱,一年到头也赚不到2000块。” 2013年秋天秦吉明听说村里要搞“股田制”,每亩地有500斤水稻和500斤小麦的保底收益,还能参与经营增收部分的二次分红,惠民补贴仍归自己。“不下地就能收粮食,有保底、有分红。”秦吉明和家里人一合计,认为还是土地“入股”划算,自己再出去跑运输,一年少说能多挣四万多。 “去年夏秋两季我这一亩多地兑付了1900多元,再加上家属平常再打个零工,收入比原来不知道强多少。”有“股田制”托底,没有了一亩三分地的束缚,石楼村更多的村民和秦吉明一样选择了放开手脚闯天地。“股田制”在石楼村推行将近四年,村里的创业能手越来越多,养猪、养鸭、做生意……一个个干得风生水起。 农业增效 规模化集约化 通过“股田制”,原本零散的耕地得以化零为整,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去掉堰埂,增加5%的可耕地,机械化使用便利程度也显著提高。 石楼村委会的会计杜斌给记者列了一份清单,2016年村里的2000亩“股田”统一规划、集中管理,改善了品种和质量,提高单产,每亩平均增产10%—15%;而且耕地农业机械运营成本减少一半,作业时间也比原来减少3-5天;机械化减少了劳动力成本,节省劳动力1600人;农资团购,省去流通环节,可节省成本10%—20%;夏季小麦亩产纯收益120元,纯收益率28%,秋季水稻亩产纯收益152元,纯收益率25%。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集体收益,石楼村支部书记张辉组织大家成立了谷物合作社,由村集体出资150万元购进粮食烘干机和输送机等先进设备,不仅省去了农民自己的农机采购费用,还在收获时统一为农户进行谷物的烘干和存储,并联系销路,农民省心省力。 村集体摘掉了 “空壳村”帽子 石楼村原来是铜山挂号的“空壳村”,没有固定资产和公共积累,资源匮乏、贫困户较多,基本农田1.2万亩,都以生产粮食为主。石楼村党支部书记张辉谈起以前村里的状况很是感慨。 2013年9月,张辉担任支部书记不久,组织农民搞起了“股田制”,除了农民的腰包鼓了之外,村级集体还将土地整理新增的有效耕地面积,依照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置换非农建设用地折抵指标,又增加了一份土地收益。 “我们通过‘村企合作’‘村银合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壮大集体经济实体,在村里通过能人带动推进土地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开辟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增加村民和集体收入,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约合150万元。” “股田制”让石楼村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成为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是‘股田制’撬动了村集体经济,带动全村走上政通人和、绿色发展的道路。”张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