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尚庆迎 魏朝星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明慧
位于铜山区利国镇的徐钢集团总部,办公大楼高大气派,一尘不染,院内绿树成荫,流水淙淙,不远处的现代化厂区在蓝天白云下也显出一种大美,再不是钢铁企业黑大灰的印象。在展示大厅,陈列着“百万吨高炉炉渣综合处理”和“65MW高温超高压发电”工艺流程演示图,变废为宝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让人大开眼界。
“集团投资2亿元建设的1×65MW高温超高压煤气发电项目,利用公司现有的高炉、转炉富余煤气进行发电,实现二次能源综合利用,年发电量可达4亿千瓦时,年降低生产成本上亿元。”徐钢集团行政部长王超介绍说。
不止徐钢,东亚钢铁、利国钢铁、泰发钢铁,老总们嘴里谈得最多的是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链条延伸,这些钢铁生产企业正抓住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实现新一轮跳转。
冶金是铜山的传统主导产业,在去产能和环保的大背景下,铜山没有轻言放弃,而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品升级,通过拉长产业链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绿色冶金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吃干榨净”变废为宝
以前,钢铁企业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节能+变废为宝+零排放”生产模式成为铜山钢铁企业内部挖潜增效的共同选择。徐钢集团除了利用煤气发电,还投资1.3亿元建成10万吨固体废弃物生产线,年产金属化球团15万吨,富锌精粉2万吨,既解决了废渣对土地的污染问题,又实现了锌、铁、炭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同时上马高炉炉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年处理高炉水渣100万吨,细磨后作为水泥添加剂,该项目获得了国家节能专项资金的支持。集团董事长王爱钦说:“我们这里废气变成了钱,废渣变成了钱,废水实现了循环转!”
像徐钢一样,近两年,徐州东亚钢铁有限公司建设了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彭钢集团安装了装机容量为2878kw/h的螺杆式蒸汽发电机组,年发电量2400万千瓦时,每年产生经济效益2500万元左右;泰发特钢科技有限公司建起余热余压发电项目,仅电费每年节省1.6亿元。
将余压、余热、废气、废水、废渣全部“吃干榨尽”、变废为宝,仅利国镇的钢铁产业一年节电达6亿度,生产高性能水泥、路基材料200万吨,年创循环经济产值超10亿元。
科技引领产品升级
在徐钢集团展示大厅,一份搞好技术创新、深化产学研结合的展板格外引人注目。从中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一直伴随着这家百亿级企业的成长:与陕鼓集团合作建设制氧和高炉鼓风设施;与南京高速齿轮研究所合作引进其国内一流的轧钢成套生产线;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对钢坯金相进行分析和工艺改进;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建设钢铁新技术研究中心……
在科技推动下,徐钢将对现有两条轧钢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一条生产特钢棒材及高强抗震产品,一条生产盘螺产品及拉丝盘圆产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徐州翔盟原先是一家钢铁冶炼为主的企业,通过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建立铜山区铸造研发中心,搞起精密铸造,产品80%出口,打进20多个国家及1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
近年来,铜山钢铁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覆盖,近两年,已研制开发出高新产品20多种,改进生产工艺近30项,促进节能降耗和产品升级,实现了从冶金向精钢、特种钢、球墨铸管、精密铸件的跨越,大大提高了附加值。目前,铜山全区拥有1200万吨铁、850万吨钢的产能。计划到2020年,80%的铁和粗钢转化为特种钢、精钢和精密铸造,今年已经完成200万吨。
拉长链条促转型
利国、柳泉因钢铁而兴,经过一次次调整,大浪淘沙,大部分中小钢铁企业被关停,就是剩下的“大块头”也面临着下一次的“洗牌”,因此“早转早主动”成为大家的共识。铜山提出:抓住钢铁,延伸钢铁,发挥钢铁优势,做活钢铁文章。
依托徐钢、东亚、泰发等公司龙头带动,铜山着力延伸钢铁产业。在做大冶炼、铸造、钢材加工、钢铁贸易完整产业链的同时,逐步做大特钢棒材、高强盘螺及拉丝盘圆等钢材加工业,并延伸发展工程机械、煤化工、钢铁物流等钢铁产业关联产业。
泰发特钢通过“延链”、“补链”,形成焦化—钢铁—余热发电—新型建材的产业链,改变了产品结构单一的状况,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徐钢集团正在建设投资15亿元的绿色装配式智慧物流园和投资5亿元的水运码头、航道两个物流项目,为企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依托位于利国镇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铜山经济开发区这一强大发展载体,利国镇、柳泉镇正加紧完善冶金、煤化工、物流和机械制造“3+1”产业发展布局,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钢铁精品生产基地、绿色煤化工产业基地、多式(公路、铁路、水运)联运物流中心和工程机械配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