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明慧
治理生活垃圾是263专项行动中与老百姓最息息相关的一项。今年初,铜山区在263专项行动年度计划中,对治理生活垃圾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城区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20%,各镇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15%。如今时间过半,任务已翻倍完成。目前,铜山区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的分类垃圾收集容器覆盖率已达到48%,棠张镇沙庄村的垃圾分类试点也已逐步推进。
铜山区城区的分类垃圾箱越来越多了,乡村的沟渠边再不见随处倾倒的生活垃圾,这一切都与铜山区生活垃圾治理从前端治理到末端利用的工作模式转变有关。
实施分类收集
从城区走向乡村
今年以来,铜山区在城区主次干道增设了130个分类果皮箱和70个拉臂箱。至此,铜山区城区主次干道区背街小巷设置分类垃圾容器数量达700个,分类垃圾收集容器覆盖率已达48%。
与此同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也向铜山区居民小区一步步延伸。作为城区首个试点小区,国基城邦设置的几十个分类垃圾容器已开始发挥积极作用。“对可回收垃圾,小区的保洁员就可以进行简单处理,这样一来,小区的生活垃圾量自然明显减小了。”铜山区城管局垃圾分类科科长季德说。据了解,今年年底前,铜山区还将在27个住宅小区、3个机关企事业单位、2所中小学校、3个旅游宾馆、3个商场超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乡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过去在人们的印象中是见怪不怪的事儿。随着263行动的逐步推进,这样的现象早已成为“过去式”。今年以来,铜山区投入7000余万元,对全区乡镇实行市场化保洁,从田间地头,到沟塘河渠,所有环卫工作皆由保洁公司负责。“户有垃圾桶,组有保洁员,自然村有拉臂箱,镇有垃圾车”,这已成为铜山区各个乡镇的环卫“标配”。
实现综合利用
从掏钱到拿钱
“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由保洁员对可回收垃圾进行简单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生活垃圾的数量,但这只是初级形式。”铜山区“263”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王勇坦言,生活垃圾前端进行分类,末端又混在了一起,前端和末端不能有效地链接,是制约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推广的重要原因。
而铜山区对生活垃圾的治理,旨在打通前端和末端的产业链。
棠张镇沙庄村最近在采购分类垃圾箱的同时,正在配套一个“大项目”。镇里预计投入50万元,建设一排堆肥房,将分类后的不可回收的“湿垃圾”进行发酵,制成有机肥。“棠张镇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差不多1500斤,这些堆肥房建成后,每天能消化500斤生活垃圾,10天左右就能成肥。刨去以前要交的垃圾运输费和处理费不算,制成的有机肥也能卖钱。”铜山区城管局垃圾分类科副科长孟智德经过数番考察,对于沙庄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信心十足。
而预计9月开工的大彭循环经济产业园更是铜山区打通生活垃圾前末端产业链的“大手笔”。目前,先期开工建设的大彭餐厨垃圾处理厂一期项目已投入使用,日均可处理120吨生活垃圾。“通过厌养发酵,实现干湿分离,干的做成饲料,湿的做成柴油。”据季德介绍,从目前运转来看,该项目前期基本可实现收支平衡,几年后预计可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