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产业公司 > 正文

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 新时代诠释

 

◎王新建

■导语

近期,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广大师生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了集中学习研讨,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重大理论成果进行深入的研究阐释,本期刊发的两篇文章均为学习研讨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全面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坚定遵循和自觉自为,即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深化认识,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十九大报告有关“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重大时代课题的提法,是需要我们在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时必须着重把握的关节点和根本点。

首先是强烈的问题意识。报告开篇便把“问题”这一“时代声音”“时代的口号”“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89-290页)凸显了出来,即“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这两个“面对”。正是在时代问题的导引下,党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才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跨步地进入了新时代。报告中“极不平凡”“全球性问题”“新常态”“历史性成就”等宏大视域和判断,都是由时代问题的性质所决定的。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的雄才伟略、洞烛先机的政治智慧和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以共产党人以身许国的使命担当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入,着力推动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体现出鲜明而强烈的问题意识。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2013年4月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会上,面对各地各部门踊跃提出的上万条改革建议,究竟该从哪里下手?最后还是总书记一锤定音,确定要集中解决制度性的、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和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两卷本,我们每每感受到他“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工作方法。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生成的,是从对这种现实逻辑所蕴含的“中国问题”,尤其是对时代性课题的解答之中生成的。对“短板”的上百次强调,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两个差距很大”“两个能力不足”的揭示等,无一不是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深刻洞烛;而“四个全面”“五大理念”等新理念新战略,也无一不是针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因应时代的需要而作出的。

其次是实践与理论的交促互补。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召开七次全会,就四个“全面”等多方面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并以抓铁有痕的刚性执行力倾力实践。不仅如此,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更宽广的视域、更远大的眼界致力于对重大战略问题的理论思考,深入地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地拓展了理论新视野、作出了理论新概括。这种新视野新概括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实现了对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的全方位谋划,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突出问题的整体性回应,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性创新,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性设计,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整体性布局和系统性展现,从而大大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由此,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交促互补的辩证发展,成就了新时代党的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记录了在这种统一中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再次是以实践检验为尺规。五年来党和人民勠力同心,撸起袖子加油干,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报告列举的十方面全方位重大成就、重大突破和重大进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尺规。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理性的检验标尺、“现实性”“此岸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3-504页)的生动注脚。没有这种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就不可能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也就不可能有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不可能有新时代的整体性全新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可能有新时代的整体性全新面貌。一言蔽之,伟大的时代孕育了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催生了伟大的思想,而伟大的理论和思想,也必将在“两个十五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发挥其指导实践的真理性作用,并不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这也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上给予我们的方法论启示。

 

新时代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向度 
 
 

 

◎刘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国家和民族的强盛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强大的精神力量。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新时代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深刻理解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立足培育时代新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社会生活。

一、深刻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前提。

必须深刻理解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心聚力的铸魂工程。五年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日渐成为全体人民奋勇向前的精神纽带。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新任务,继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它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牢牢坚持;关系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能够立起来的文化自信;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的向前推进和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梦想的实现。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遵循。

必须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推进。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是十八大以来党在理论创新上实现的新飞跃,是新时代的行动指南。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高指导,把我党这一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切实深入贯彻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全体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支柱,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培养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着眼点。

必须立足培养时代新人,明确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我党历来重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对一个人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对一个国家而言,有什么样的新人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一大批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时代新人的人生第一粒扣子,就是价值观。“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也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帮助时代新人扣好第一颗扣子,在拧紧思想“总开关”中担起时代赋予的大任。

四、全面融入社会发展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

必须全面融入社会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党的十九大首次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其融入到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到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中;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善于运用法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与身边榜样的力量中;四是大力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徐州日报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cygs/2017-12-04/413072.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