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帮扶 摘掉“穷”帽子 ——追记省委驻丰县帮扶干部赵宝(三) |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骆耀明 4月9日,正是蒜薹集中上市的时候,收购蒜薹的大卡车开进了宋庄村的地头。种植大蒜的村民忙着到地里拔蒜薹,“今天的蒜薹收购价2.8元了。”村民们一边忙碌着,一边议论着蒜薹的价格。今年风调雨顺,蒜薹长势好、产量高,收购价格大家都满意,今年种植大蒜的村民,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一定要摆脱传统的种植观念 见到村民李星昌时, 57岁的他正在地里察看大蒜的生长情况,这位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农民,种植大蒜还是近两年的事。此前,他和其他村民一样,年复一年地种植小麦、玉米、大豆。 2016年2月,赵宝来到宋庄村不久,就发现这里的种植结构单一,他在扶贫规划中这样写着:要推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建设,以市场引导为依据,引导鼓励村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以扭转产业单一化格局,实现创收。主要种植洋葱、大蒜等,目标种植面积700亩,通过种植大蒜,预计农户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说干就干。2016年4月,正是蒜薹收获的季节,赵宝和村干部带领40多位村民,到丰县梁寨镇、山东金乡县学习参观产业结构调整,看到种植薹蒜、大蒜效益比种植小麦玉米高出几倍,一些村民动了心,2016年小麦收割后,村民开始种植大蒜,走上了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致富路。 李星昌告诉记者,第一年他家种植了5亩大蒜,正赶上大蒜市场行情好,一亩地能收入5000多元。5亩大蒜就让他家摆脱了贫困。2017年,他又扩大了种植面积,现在种植10亩大蒜。“赵书记带领我们种植经济作物,让我们尝到了甜头,现在一亩地的收益是原来的好几倍,脱贫致富我有信心。” 如今,宋庄村1789亩土地,种植大蒜、洋葱、芦笋等经济作物700多亩,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激发了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光伏发电让村集体有了收入 宋庄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难。要实现在2017年赵宝帮扶工作结束时,低收入农户及村集体收入分别达到6000元和18万元,确实是个不小的难题。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但产业发展有风险,找准项目不容易,做强产业更不容易。为了宋庄村的发展,赵宝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师寨镇是光伏特色小镇,分户式光伏发电项目也是上级财政支持的扶贫项目,赵宝决定新建光伏发电,为宋庄村增加集体收入。虽然想法不错,但仅仅靠财政资金还是不够的,为了能够让光伏发电项目尽快上马,他到处去找人化缘。 和赵宝同一批参加帮扶的工作队员王善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赵宝申报的财政资金以及南京医科大学的扶贫资金,远远不够建设光伏发电项目,赵宝就三天两头到省委驻丰县帮扶工作队,问问队长、问问队员,看看谁有项目资金,经过多方努力,赵宝又得到了无锡市锡山区政府和丰县虹业食品有限公司的扶贫资金22万元。 2017年8月,总投资49万元的分户式光伏发电项目在宋庄村正式建成,除了村委会用电外,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约6万元。 为了能够让村集体有长久的收入,赵宝又积极联系后方单位,在南京医科大学的支持下,投资51万元在村里建设了1054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仅厂房租赁一项,每年就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 经过赵宝的不懈努力,到2016年底,宋庄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20万元,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新八有”的目标。 就业帮扶成为群众增收新途径 81岁的村民张传金,是赵宝重点帮扶的低收入农户之一。张传金和老伴年事已高,儿子因病丧失劳动能力,两个孙女上学,一家人靠吃低保过日子,生活拮据。 在对张传金家庭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后,赵宝觉得可以让张传金的儿媳外出务工,增加一份收入,但考虑到一旦外出,家里又缺少人照顾,经过和张传金一家商量后,赵宝给她找了一份在镇里干保洁的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能照顾家庭,又多了一份收入,张传金家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赵宝在帮扶计划中这样写道:要积极开展就业帮扶,以向外输出和本镇转移的形式,在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中开展就业脱贫奔小康工作,向低收入农户发放帮扶卡,优先推荐就业,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 宋庄村距离镇区很近,离丰县城区也不算远,赵宝就积极和一些企业单位联系,动员村里年富力强的村民外出务工,增加一份工资性收入。现在,宋庄村有一半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到城区甚至更远的地方打工,他们少的每月能挣四五千元,多的能到上万元。 按照每人每年6000元的脱贫标准,如果一个家庭能有一人外出务工,有合适的收入,这个家庭就摆脱了贫困。 在赵宝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宋庄村村集体收入从零增加到20万元,全村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从76户减少到5户,宋庄村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村民走在全面奔小康的大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