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间,百圆裤业(002640.SZ)发布重组预案,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环球易购100%的股权。7月17日,其开盘一字涨停,报收16.57元。
并购重组一向是A股股价上涨最大的催化剂之一。伴随着近日并购重组管理新规的出台,机构投资者判断A股下半年将掀起一股并购重组浪潮。
“A股已掀起并购重组浪潮,建议关注债务杠杆较低、现金状况改善和盈利能力较强的成长性行业,比如食品、环保、中药、化学药、传媒、仪器仪表以及计算机等。”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魏凤春表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有一批先知先觉的私募基金正在挖掘并购重组的机会,他们按照“三低一高”的标准筛选出一批可能并购重组的标的,再以撒网式布局的策略潜伏其中。
私募玩潜伏
“未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效率大幅提升,A股市场将掀起一股并购重组浪潮。”西域投资董事长周水江判断,并购重组将是下半年一大主题投资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一批私募基金从二级市场筛选一批有可能并购重组的标的,以组合投资的方式潜伏并购重组概念股。
“一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下滑,公告披露转型意向,有意收购哪些类型的资产;二是公司上市时超募,账上仍有大量现金。”周水江介绍,寻找并购重组标的最基础的一条是现金流,这是从事并购重组业务的源泉。
此外,周水江筛选投资标的时还会关注股价和市值这两个因素,他更偏向于股价低、市值小的公司。
“上市公司股价低,管理层会有通过并购来做大市值的冲动;股本小,未来就有股本扩张的空间,可以通过发行股份收购资产。”周水江总结,若上市公司手头有大量现金、股价低、市值小,是最理想的投资标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券商投行了解到,股本规模是他们从事并购业务时非常关注的一个要素。
“如果上市公司股本比较大,弹性就比较小,被收购的资产也不愿意要他们的股份。”一位上市券商并购业务人士指出,未来并购重组的标的还是集中在中小板和创业板。
深圳另外一位私募挑选并购重组投资标的的标准是“三低一高”,即低市值、低负债率、低市净率、高现金。
具体而言,“三低”是指市值低于50亿以下,负债率低于30%,市净率在3倍以下,而高现金是指账户现金占净资产的比例超过30%。
按这四个指标,深圳私募初步筛选了68只个股。从结果看,这些公司主要分布在创业板,以信息技术行业为主。
“老股票账上已没有现金。最近几年新上市的创业板公司,当年超募还留下比较多的资金,有钱来玩并购。”前述深圳私募称,近期正安排研究员调研,摸底上市公司是否有并购重组的想法,然后再选出20只标的,每只买1%,总共拿20%的资金潜伏并购重组概念股。
在私募圈看来,以小组合潜伏并购概念股的玩法,肯定能赚钱。
“未来半年股市下跌空间比较有限。只要大盘涨,这些股票肯定也会蹦一下。只要真正启动并购重组,轻则翻番,重则涨两三倍。”深圳另外一位偏爱小市值股票的私募直言,未来最有资格玩并购路线的肯定是手上有钱的上市公司,而小股票弹性大,这种玩法赚钱概率大。
公募赌“错误定价”
与私募基金一样,公募基金同样认为下半年A股将迎来并购重组的浪潮,未来会有一批牛股在其中出现。
“传统上市公司的并购和转型,相当于把原来一批本来需要IPO或是达不到IPO标准的资产证券化,这等于是出现了一批新的IPO公司。”广发制造基金李巍表示。
“未来一两年会有不少牛股在其中涌现。”李巍相信,传统行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可以让其市值由20-30亿提升至50亿甚至是80亿。对二级市场而言,是比较好的投资机会。
不过,与私募提前潜伏布局的玩法不同,公募挖掘并购重组机会更关注投资的胜率,他们的做法是等重组方案公布后,再挖掘其中的机会。
“重组方案出来后,我们要研究清楚装进去的资产到底好不好,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多大,市场有没有存在错误定价。”李巍表示,今年以来的并购重组案例颇多,机构也需要详细甄选标的,才能在市场错误定价中挖掘投资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接触的多位基金经理,均表示会等重组方案出来后再重仓介入。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重组消息后知后觉,而是为了规避利用内幕信息交易的嫌疑。
“很多小市值公司在谋求转型,我们看到很多上市公司向一些投资公司或者是大股东做增发,私下约定市值管理的口头协议,然后再在圈内找并购项目,以谋求一二级市场的联动。”深圳一位成长型基金经理称,这些迹象表明上市公司已在推进并购重组。但此时,他们并不会就此买入这个标的。
“重组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太多了,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重组进展。如果这个时候开始买,未来一段时间股价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就会忍不住去了解重组信息,可能会涉嫌内幕信息交易。”前述深圳成长型基金经理坦言。
在机构看来,等并购重组预案发布后再研究,确定性更高一些。“公募做二级市场,追求的是收益风险匹配,更看重的是安全。”华南一位基金经理说。
机构指出,等重组方案公布后,可以深入研究装进去的资产质量,对盈利的影响,未来发展空间到底有多大。充分研究后,还是能挖掘到市场错误定价或者是定价不充分的机会。
“机构还是能了解比重组方案更多的信息,等到方案公布后再买,相对更精准,同时能规避内幕信息的嫌疑。”一位机构人士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