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会展信息 > 正文

破解中国债务困局唯有改革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就如同一家公司的改制之路,期间有过失落,也有过荣耀,有过日落西山,也有过东山再起。时至今日,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和很多公司一样的威胁:日渐沉重的债务负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这一轮债务扩张周期的起点。根据社科院的测算,经过2009年的4万亿刺激和2012年的货币宽松,中国经济的总债务占GDP的比率已经从170%攀升到215%以上,远远超过了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时期174%的高点,创历史新高。

为什么说高杠杆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威胁?

首先,高企的债务会吞噬一个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对于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虽然GDP增长很快,但在巨大的债务存量之下,GDP中的相当一部分流进了债务黑洞。换句话说,GDP增长无法转化成财富增长、形成有效需求,导致经济陷入需求不足的困境。

其次,债务快速扩张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产能的快速扩张,而当外部需求萎缩,内部需求又受困于债务黑洞的时候,必然形成产能过剩,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僵尸企业。微观上看,企业的资产周转率将会越来越低,而体现到宏观上,就是债务对GDP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微弱。根据测算,债务对GDP增速的拉动弹性在2011年之前大概在3-3.5之间,但现在已经大幅降到1-1.5之间。

最后,GDP减速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而当利润增长不足以覆盖债务存续成本的时候,借新债还旧债的现象会愈发严重,杠杆率就会进一步攀升。这个过程中,由于债务滚动带来的融资需求越来越大,利率的中枢也会趋于上行,这就是为什么近两年来经济增速下台阶而利率中枢上台阶的原因。杠杆率的攀升和经济的衰退交织

因此,如果不想办法去杠杆,现在这种经济中高速增长肯定是不可持续的。一个经济体去杠杆无非两种路径:

第一种是被动的去杠杆。这是90年代末的上一轮去杠杆成功的重要原因。尽管中国经济当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债务风险和产能过剩,但由于2001年加入WTO以及欧美货币扩张带动加杠杆的刺激,中国经济在2002-2007年间依靠30%以上的出口增长打开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存量债务负担逐步得到消化。

很多人认为未来中国经济也可以依靠外需走出债务困境,笔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现在的经济环境和上一轮外需膨胀时期有三个根本不同:第一,当时是中国“入世”导致贸易成本骤降、市场快速扩张,而现在是保护主义盛行,贸易规则洗牌,将中国隔离在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等正对WTO时代的规则发起挑战。第二,当时欧美是货币扩张带动加杠杆,贸易逆差随之扩大,而现在欧美还在去杠杆,贸易逆差大幅收窄。第三,当时中国是享受人口红利带来的比较优势,现在人口红利已经开始衰退。所以,从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来看,中国未来都很难靠外需实现被动的去杠杆。

第二种路径就是主动的去杠杆,这是未来中国的唯一选择。

“严控债务增量”是去杠杆的基础。这要求政府保持平常心,杜绝大规模刺激,执行总量稳定的货币政策。现在的真正的投资性融资需求并没有那么强,但债务滚动以及政府行政指令带来的无效融资需求越来越大。这一点可以从货币乘数的变化上看出端倪,现在货币乘数维持在4.3左右的高位。如果宽货币,必然会导致信用扩张,进一步推高杠杆。

在此基础上,加大力度消化存量才是根本出路,也就是说必须堵上吞噬信贷资源的黑洞,激活微观主体的利润创造。所谓黑洞,无非是那些积累了庞大债务,却又无力盈利的僵尸企业,它们只能依靠借“新”还“旧”来维持。要清理这些僵尸企业,就必须打破刚性兑付的神话,减少僵尸企业对信用的占用。这个过程中,为了防范系统金融风险,可以由中央加杠杆承接由此带来的需求缺口,维持经济平稳运行。

堵上资金黑洞之后,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释放改革红利,激活微观主体的盈利能力。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提升盈利能力需要理顺管理架构、加强员工持股、完善公司治理、提升技术水平。对中国经济来说,对应的就是以下几项重点改革:

理顺公司架构,对应着财税改革和官员考核机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和支出责任,使三者相互适应。改变官员以GDP为纲的考核机制,使地方官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益和可持续性,为企业创新提供更有利的宏观环境。

增加员工持股,对应着国资国企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引入社会资本,政府的职责逐步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过渡到管资本为主;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和特权,让市场自由竞争,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红利。

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对应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减少市场的摩擦成本和无谓损失,提升微观主体的运作效率。

加大教育和创新投入,对应着教育管理体制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人才素质,提升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

形成恶性循环,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将不断累积。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zixun/2014-07-26/35518.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