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28日报道 外媒称,由于不断曝光的食品和产品安全丑闻,再加上今年3月施行的新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高了对于买到有缺陷或假冒商品的消费者的赔偿力度,打假正在成为中国发展迅猛的职业。
彭博社12月24日发表题为《打假人在中国搜寻假冒鞋和过期食品》的文章称,许大江(音)每周至少有3天在中国的超市里仔细查看商品。他不是在找便宜货,而是在挑毛病——过期的、含有禁止添加成分的、外包装夸大宣传的或是根本就是冒牌货的商品都是他的搜寻目标。许大江是一名职业打假人,他靠这个生活。他从顾客变成了顾客的保护者,寻找国内外公司的过错,然后利用这些过错向零售商索赔并获取赔偿金。
他说:“不管法律规定有多么严格,总会有厂商无视、蔑视法律。这时候,像我这样的打假人就有用武之地了。”
由于不断曝光的食品和产品安全丑闻,再加上今年3月施行的新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高了对于买到有缺陷或假冒商品的消费者的赔偿力度,打假正在成为中国发展迅猛的职业。法律规定,消费者最高可要求商家作出自己最初所购买的商品或服务价格3倍的赔偿。消费者还首次可以提起集体诉讼。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加大了对有意误导顾客的企业的惩罚力度。
在中国曝出婴儿配方奶粉和药品受到污染的丑闻后,中国和国际监管机构一直在严厉打击不良商家。但是消费者仍然对零售商存在着极大的不信任。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说,从2010年到2012年,在中国销售的劣质商品的价值高达38亿元。
商机
中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的民法室的主任贾东明今年10月在一次记者会上说,如果消费者更有安全感、更愿意消费,那么商家会有更多的收入和利润,国内需求也会增长。
中国职业打假第一人王海说,新消法让想要从事打假工作的人看到了商机。1995年,当时正在学习法律的王海在北京购买了后来发现是假货的索尼耳机。当时中国刚刚出台消费者保护法,于是王海决定向出售耳机的商场索赔。最终他打赢了这场官司。如今,王海经营着一家拥有200名员工的公司,从事的业务是追踪假货并以个人名义索赔,不过更多的时候,公司为在中国运作的企业提供商标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咨询服务。
王海估计,在包括北京、上海和深圳在内的大城市中,每个城市都有百人左右的职业打假队伍。目前对于这一行业的规模还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王海说,职业打假人凭借购买有缺陷产品的经验,年收入最高能够达到30万元,是北京城市平均工资的3倍以上。
打假人还把违反了像禁止虚假宣传、反不正当竞争法和食品安全等法律规定的国内外企业作为打击目标。
追求损害最大化
王海说,打假人把打假既当作职业,也视为公益,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点。中国一家大型国际连锁超市的负责人说,许多人从事这一行业只是为了赚钱。他提到许多打假人会购买多件过期或伪劣产品,从而尽可能提高索赔金额。
许大江为这种行为辩解,他说多买假冒伪劣商品的目的有两个:增加赔偿数额,防止不知情的消费者购买此类问题产品。许大江在发现并购买了他认为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后,会找到商场经理索赔。如果是像超过保质期这样的明显过错,会当场得到解决,零售商会支付他赔偿金。
不断提高的标准
像家乐福、沃尔玛这样的企业表示,它们正不断提高食品标准并加强监管。家乐福让消费者可以在店内用智能手机扫码来检查商品的保质期和生产源头。沃尔玛则为顾客替换问题产品或办理退款,并且对待打假人的态度与对待普通顾客并无分别,尽管打假者通常希望得到像提高赔偿标准这样的特殊待遇。
“消费明鉴”是中国一家提供独立的产品评测的网站,该网站的创始人之一费明浩说:“曝光产品存在的问题显然是件好事。问题在于打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他建议打假人可以利用打假所得资助倡导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计划。
曾在政府机关工作、如今在重庆从事职业打假工作的叶光说,他预计今后几年将是职业打假人的“黄金时代”。
他说,中国的相关法律和执法结构正日趋成熟,制造商却没有跟上这一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