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巴哈瓦尔布尔地区,当地工人在中兴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900兆瓦光伏地面电站安装太阳能电池板。该电站项目总投资额逾15亿美元,是中巴经济走廊的优先实施项目之一,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华社发
“十二五”期间,中国在完善区域开放格局、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对外开放成果引人瞩目。
“一带一路”为深化对外开放插上翅膀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中国与中亚地区间合作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以区域一体化为例,于1996年发起成立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机制具有典型代表性,其目的在于推动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一直以来积极参与这一机制,目前正在推动其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点地区,以哈萨克斯坦为例,两国领导人已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哈方“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进行对接的共识,并就大规模产能合作签署了涵盖广泛领域的合作文件。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管理大学地区发展研究所所长、国际问题专家图列绍夫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在“十二五”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他认为,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有能力实施创新,中国在技术创新领域正不断取得突破,这些发展经验值得中亚国家学习。“一带一路”倡议是中亚国家与中国共同发展的良机,双方应积极开展互补性的合作项目,共同促进地区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为中国对外开放提升到全新水平插上了翅膀,也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创造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和崭新契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就是一个良好的例子。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在曼谷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领导人会议”。他在会议开幕式上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深化次区域合作带来新契机。为此,中国提出了若干重要设想及具体措施,包括出资1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展澜沧江—湄公河航道二期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出资10亿美元支持次区域互联互通等重点项目、中国国开行设立100亿美元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专项贷款等。
装备“走出去”推动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说,“十二五”以来,我国出口主导产业从轻工、纺织、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向装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的势头逐步显现,国际竞争新旧优势正在发生更替,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正在加快形成,我国正在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2014年7月25日,由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连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土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高速铁路(安伊高铁)二期工程实现全线贯通,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电气化高速铁路,也为中国的高铁建设企业打下了博弈欧洲高铁建设市场的技术基础。2015年2月1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第一条城市轻轨试运行,这条铁路由中国公司建设、采用中国技术标准,是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的典型项目。
中国铁路装备“走出去”,特别是中国高铁的输出,并非单独输出一根枕木、一根铁轨那样简单,而是意味着整个高铁产业链条的完整输出,这其中包括中国工程技术、设备制造、机车车辆、通信系统、零配件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产业,能够有力促进我国技术、产品和劳务的输出,在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展现了中国在国际融资、重大装备、产业配套等领域的巨大优势,也为将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打下基础。
“我很期待中泰铁路早日建成开通。”泰国春武里府一家贸易公司的负责人猜旺告诉记者,“现在,有些保质期较短的产品,比如水果、鲜鱼等,因为要保证高新鲜度,我们为此支出的运费非常高昂。一旦铁路开通,物流成本将会大幅降低。届时,我的生意当然也会越来越好啦。”
猜旺的憧憬在不久的将来应该会顺利实现。10月14日,在泰国呵叻府召开的中泰铁路合作研讨会上,中国驻泰王国大使宁赋魁表示,目前中泰双方都在积极努力,争取实现年内铁路动工。
中铁建东南亚公司总经理朱锡均表示,中泰铁路建成运营之后,从昆明到曼谷的往返铁路票价约为3600泰铢,不到700元人民币,相当于飞机票价的一半或1/3,货运费用相当于航空运输费用的1/9。据估算,中泰铁路每年将为泰国增加200万中国游客,为泰国农产品出口进一步提供便利,并帮助泰国成为东盟的交通枢纽。
中泰铁路建成后,将成为中南半岛首条现代化标准轨道铁路,而且全都使用中国技术和装备建造。泰中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委员会主席永育说:“在中泰铁路项目上,我们相信中国的高铁技术,对中国的建设速度也很有信心。”
产能合作助力对外投资跃上新台阶
近些年,非洲大陆经济增速领先于全球多数地区,正在崛起的非洲为了更好地和全球产业链衔接,积极推动自身工业化进程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自身资金缺口较大的背景下,非洲对外来投资的需求显得比以往更加强烈。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量优势产业产能将转移到海外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引下,“走出去”战略正成为中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支点。
市场的互补性促进了中国对非投资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共有3092家企业在非洲投资,75%以上是民营企业,投资以劳动密集型相关的制造业、服务业为主,也涉及矿产、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中国银行约翰内斯堡分行行长助理李峰对本报记者表示,中非在产能合作上有很强的互补性,非洲需要工业化,中国鼓励产能“走出去”,而产能在“走出去”的同时必将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在当地建厂、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中非民间商会秘书长王晓勇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需要“走进去”,企业在“走进去”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在企业社会责任和当地民生领域有所投入,以更好地扎根于当地社会。
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詹姆斯·劳伦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更加注重对外贸易和投资。近年来,中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与澳大利亚、韩国、瑞士等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发展非常迅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对外投资规模首次超过吸引外资规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来自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也表明,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本报北京、曼谷、阿拉木图、开罗、约翰内斯堡、堪培拉10月26日电 记者孙广勇、刘慧、王天乐、谢亚宏、王云松、倪涛、鲍捷)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27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