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会展信息 > 正文

财政部副部长回应中国主权信用评级问题

 

就中国主权信用评级问题,财政部副部长表示

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不变

 

本报记者 李丽辉

3月31日,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发布报告,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不变,但将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一个月内,有两家国际评级公司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引发国内外市场关注。3月31日,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就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有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评级公司高估了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

  “即使在全球经济整体复苏疲弱乏力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依然实现了较高的增速。2015年,我国GDP增速为6.9%,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史耀斌认为,此次穆迪、标普将我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低估了我国推进改革、应对风险的能力。评级公司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实体经济债务、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市场风险等方面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评级公司下调我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主权信用评级是影响市场信心和预期的因素之一,但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才是决定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走势的根本因素。”史耀斌强调,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评级公司将我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只是对一些风险表示关注和提示,对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稳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三期叠加”关键时期,外部和内部的供给和需求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我国有必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

  “稳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史耀斌表示,通过适当扩大赤字、清费立税、优化结构、提高绩效,在供给端改善供给结构,促进发展动力顺利转换,在需求端提振有效需求,不断释放消费潜力,从而积极支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加大力度,既能发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作用,又能在经济增长速度、结构和动力方面实现定向发力,进行“滴灌”调控,加强预调微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力度,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实行减税降费政策,全面实施营改增,加大收费基金清理和改革力度,坚决遏制乱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2016年全国财政赤字安排2.18万亿元,赤字率为3%,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减税降费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创新财政支出方式,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保障教育、科技、社保、就业、脱贫等重点支出,同时减少不必要或低效的支出。

  ——提高财政管理效率,继续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动PPP立法,加强规范引导,培育市场发展;同时,继续督促地方政府按照预算法和国务院有关制度要求,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韧性很强,回旋余地非常广阔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权信用评级一直在稳步上升,标普从“BBB”提高到“AA-”,穆迪从“Baa1”提高到“Aa3”,目前均为其评级体系的第四高等级。即使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主权信用评级也在上升,这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具备巨大的潜力和韧性。

  “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韧性很强,回旋余地非常广阔。” 史耀斌介绍,“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发展新体制、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等重大举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随着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相关政策措施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这将为主权信用评级长期稳定提供坚实保证。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zixun/2016-04-02/357201.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我国  评级  经济  信用  财政  主权  市场  提高
供给  改革  支出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