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展频道 > 会展信息 > 正文

阜阳蓄洪区脱贫记:从帮扶救助到追梦

 人民网4月28日电(李阔 李家林)“这里是我的家,湖水漫无涯,每一次祖国需要的时候,默默的选择接纳,洪流之中,永恒的希望,唤醒了阳光……”在皖北大地沿淮蓄洪区,传唱着这样一首歌。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奔流不息的淮河水,划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也给沿河的蓄洪区留下一个难题——贫困。

近日,记者再次沿着蓄洪区走访。在当地脱贫攻坚的铿锵脚步中,贫困的难题正逐个被破解,勃发的生机扑面而来。行蓄洪区的那些人和事,以浓烈的色调,绘就了一幅壮丽的脱贫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帮扶最穷的,倒数第二穷的就成了倒数第一,咋办?”

在沿淮蓄洪区,有一种景观十分惹人注目,那就是庄台。

庄台是淮河流域独有的一种类似“人工岛”的防洪工程。沿淮群众为了避免被肆虐的洪水淹没家园,靠着肩挑手提,靠着车拉筐运,筑起一个个高高的土台。土台上面建房居住,繁衍生息,形成了庄台。

颍上县半岗镇孔台村就是一个坐落在庄台上的村庄。

“这里的房子,大部分都漏雨;这里的电路,夏天带不动电风扇,冬天带不动电饭煲。”孔台村负责人张士全解释说,由于庄台多用土堆成,地基不牢,房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轻者墙壁开裂,重者房屋倾斜。

由于庄台面积有限,且盖不成楼房,这里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不到5平方米。村民刘素珍一家14口人,蜗居在44平米的小屋。刘素珍在村里还算中等人家。该村有一名老人杨氏,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由于把房子赠给子女当婚房,她只得四处借住。张士全说:“住在庄台,永远也脱不了贫。”

怎么办?颍上县委县政府决定:整体搬迁。

整体搬迁是个系统工程,难度不小。最难的地方在哪?半岗镇党委书记王秀梅告诉记者,资金难、选址难都不如界定贫困户难。

“孔台村很多居民家境都差不多,人均收入差距非常小。”王秀梅解释,随着扶贫政策含金量逐渐提高,贫困群众“争贫困”的现象也开始凸显出来。

虽然国家明确规定了贫困线,但农民人收入来源复杂,导致贫困户难以精确划分。“比如,张家有羊,统计时算进收入,李家养了三只鸡,要不要算进收入里?”

为此,颍上县半岗镇孔台村将一切决策都晒在阳光里,谁贫困,谁不贫困,全体在家村民坐在一起评定,反复公示了十几轮。

贫困户界定好了,新的问题又来了。王秀梅说:“帮扶最穷的,倒数第二穷的就成了倒数第一,咋办?”

为此,颍上县委县政府决定,加大政府投入,在村民的监督下,统一建房,贫困户享受补贴,非贫困户也只需承担建房成本价,基建费用由政府承担。建房时,建设者还听取群众建议,新建的房屋之间不绿化,而是留有一定面积的空地,供村民种菜。

“一场大病下来,富裕的家庭也成了贫困户,咋办?”

在淮河岸边,阜南县洪河桥镇的一个农家小院,三十多岁的张贺玲躺在床上,面色苍白,不时发出呻吟。张贺玲被查出患有肺癌,并逐渐发展到失明失聪的地步。丈夫唐国虎坐在床边,愁容满面。

2014年之前,唐国虎一家还算是村里的富裕户。

唐国虎、张贺玲夫妻俩在一起做木工活,收入高时,每天能挣二三百元。外出务工十余年,唐国虎攒下一笔不算小的家产。“家里有存粮,银行有存款,那时候,俺家绝对是村民的富裕户!”

2014年,张贺玲被查出肺癌,并逐渐发展到失明失聪的地步。今年2月份,唐国虎的父亲患上了肺气肿,家庭经济情况雪上加霜。

妻子、父亲轮番住院,唐国虎不仅没办法外出打工挣钱,还不得不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家当,并欠下五六万的外债。

唐国虎的致富路走了十几年,一路沐风栉雨,返贫却很快速,一场大病足矣。阜阳市扶贫办主任李德杰说,唐国虎的遭遇在因病返贫的家庭中具有相当普遍性。在颍上县八里河镇朱岗村,全村现有贫困户131户、314人,其中209人因病致贫。

记者了解到,因病返贫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治病花费大,导致家庭贫困;二是因为要照顾病人,导致家庭劳动力不能工作,家庭失去主要收入来源。

为了不让“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一些群众“小病拖,大病扛”。疾病,成为横亘在当地群众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对此,阜阳市委书记于勇十分揪心:“因病致贫已成为阜阳市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阻断因病致贫。”如何扫除这只“拦路虎”?于勇认为,阻断因病致贫要“防未病、看小病、治大病”,要摸清本地多发病种,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行新生儿缺陷干预等,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发生,同时加强乡镇、村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市、县医院医疗水平,减少群众看病负担。

目前,阜阳市正在加大疾病预防工作的力度,开展医疗卫生下基层活动,普及医疗常识,让群众小病不要扛,及时治疗。随着惠民政策的推进实施,曾经“得一场大病便毁掉一个家”的境况,正随着当地不断的努力而渐行渐远。

“变对抗为适应,‘灾窝窝’才能变成‘富窝窝

打开颍上半岗镇的地图,只见淮河在这里兜了个大弯,因为地势低、洼地多,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农民增收比较困难。

半岗镇党委书记王秀梅介绍,半岗镇南靠淮河,境内有戴家湖、邱家湖和第三湖,洼地面积46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六成多。 以往,农民在低湖洼地种植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可是一遇到自然灾害,收成就会“打水漂”。

不过,水患有时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源。近年来,半岗镇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发展适应性农业。“洼地杞柳、深水网箱、浅水池藕、外滩畜禽”,让当地农民尝到了不少甜头。

半岗镇侯郢村“钓鱼岛浅水藕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其堂说,现在发不发洪水收成都有保障。“我们合作社利用流转了700亩低洼湖地,里面种植了水生蔬菜莲藕、茭白。水里生、水里长的,不怕水淹!”

不仅是莲藕、茭白,在戴家湖洼地,家家户户种植的成片杞柳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品。今年,戴家湖杞柳种植面积扩大到2600亩,是省级“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去年通过订单远销山东泰安、临沂等地的柳条就达380万公斤,总产值约600万元。

农业结构的调整,背后是观念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风生水起。为加快推进我市沿淮地区适应性农业发展,阜阳市制定了《沿淮地区发展适应性农业指导意见》,要求变对抗为适应,化水害为水利,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阜阳市农业委员会负责人介绍,如今阜阳沿淮蓄洪区正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做好“水”文章。“由对抗自然转向尊重、顺应自然,使千百年来难以消除的水患,成为行蓄洪区农民发展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

“把贫困群众发动起来,最大限度发展生产,增强脱贫内生动力。”阜阳市委书记于勇强调,阜阳正建立脱贫攻坚的组织体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投身扶贫事业,加快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打一场脱贫攻坚的人民战争。

挪穷窝,治穷病,改穷业,断穷根,贫困群众看得见好处,享得到实惠……在奔流不息地淮河水的见证下,蓄洪区的“脱贫蓝图”正在描绘上色。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管理员
扫描关注黄淮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86hh.com/finance/zixun/2016-04-29/359583.html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文章关键词:阜阳  贫困  群众  唐国虎  发展  脱贫  洪区  家庭
贫困户  扶贫
关于我们(About Us) | 工作人员查询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加盟代理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 © 2009 - 2019 黄淮网(WWW.86H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
联系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都大厦4层     联系电话:0516-85752568     客服QQ:541440872     投稿邮箱: ZGJSXZ@sina.com
黄淮网法律顾问:江苏淮海明镜律师事务所 田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