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向贫困村派出第一书记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头条8月6日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为激发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河南省向一万二千个贫困村派出第一书记,实现所有“软弱涣散”村全覆盖。
村子里一下子有了两个书记,脱贫的戏该怎么唱?在洛阳市宜阳县五岳沟村,“老把式”与“门外汉”通过理念交锋,让有名的贫困村子开始变了模样。
说到新来的书记要搞大棚蔬菜,五岳沟村当初可是炸了窝儿。老书记更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以前组织种过果树,种过药材,还尝试过养鸡,这三件事儿断断续续是连着的。群众一直没见到效益,并且老是让老百姓吃亏,赔都赔怕了。”
李优江是五岳沟村的村支书,这个岗位他一干就是十几年,致富的路子没少走,贫困村的“帽子”也没摘下来。三次的脱贫攻坚路,让五岳沟村走得跌跌撞撞,干部们灰头土脸,村民们更是怨声一片。
新书记叫李玉林,是洛阳理工学院下派的“第一书记”,老书记打心眼儿里不服气新官烧的这头把火,整天跟着学生、课本打交道,能把农村搞好?
“其一是群众思想工作不好做,说服不了他们;其二村里面没有经济收入,没有这个钱来建这个大棚;第三是我们这里的水源问题解决不了。”老书记说。
有意见不要紧,李玉林开起了谈心会,发展的方向还要大家伙儿说了算。村子的优势是交通,紧邻省道、高速公路,这么好的交通资源,却一直没有利用。李玉林提出征地六十亩,试水大棚蔬菜,先搞试点,学院包销。一场会下来,初步解开了群众心头的疙瘩。
但李玉林很快发现,种个菜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难题是一个接一个。
“首先是老百姓信心问题,还有土地流转问题、怎么施工等,问题加到一块,作死难了。”
最作难的还是建大棚的资金从哪里来?李玉林在市里、县里、学校几个地方奔走,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总算筹到了40万元的帮扶款,还拿出了省财政给每名第一书记每年3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村里七个村干部把去年全年的工资,也全部拿出来垫资建棚了。
不到年底,35个大棚盖了起来。可没承想,为贫困户们量身打造的大棚,竟然没有一个贫困户来报名承包。
老书记李优江认为,那是因为步子走得太大,太激进。
村里的贫困户冯友现说,“确实有顾虑,怕赔不起。”冯友现的弦外之音大家都听出来了,他还是希望能像过去一样得到国家扶持。没技术、怕风险是贫困户们最大的担心。于是,李玉林分批分期组织贫困户到附近的蔬菜种植专业村参观考察。并筹措发展资金,还从镇子里请来了蔬菜种植技术员指导他种菜。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很多村民都动了心。
意识到能脱贫致富的冯友现明白了:“这个收成是很乐观的。一亩地的一季产量能弄一万五千块钱,一年能种两季。”
蔬菜大棚一下子让村里十个贫困户脱了贫,老书记打算用这个方法稳扎稳打全面推进。但李玉林又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致富想法:发展更加高效的大棚种蘑菇。老书记又坐不住了。
“种那么多蘑菇卖给谁,如果说没有销路,我们卖不掉,这不是赔钱嘛!”
发完牢骚,老书记却开始主动整合村级力量,不仅挨家挨户做动员,还把村里的能人聚集起来,分工协作。这一次,两个书记不谋而合,一个盯着生产,一个瞄着市场。
李玉林说:“其实一个村跟我们一个单位情况差不多,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你要都想办法把他用上。比如我们村里本来就有很多出去卖各种饲料的,这些人真正用好,他就能做搞销售的主力军。”
现如今,五岳沟村的番茄、蘑菇不仅卖到了县城、卖到了市区,还被村里的职业农民经理人给推销到外地。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为方便驻村第一书记申请项目,河南提出了“拼盘式”整合扶贫财政资金的理念,对现行中央和省级层面出台的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三大类共41项涉农资金进行“一揽子”整合,向派驻村倾斜。
最近,洛阳市又有一批新的政府发展资金即将拨付到位,两位书记又开始盘算起来了,他们计划怎么用好资金政策,到今年年底,让全村60个贫困户全部脱贫。③4
(中央台记者赵飞、胡晓辉,河南台记者赵勇生、洛阳台记者杨芬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