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安徽商报消息 今年入汛以来,一场罕见的持续强降雨袭击我省,多个城市“看海”时,合肥主城尤其是老城区相对淡定,除局部路段出现少量积水,老城区、市区主要道路、下穿桥基本没有积水内涝。近日,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在大建设暨市级政府投资公益性、重大项目调度会上表示,要系统研究水环境治理问题,加快完善各项水利设施,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防洪排涝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合肥历史上是一个遭受洪水灾害较频繁的城市,也是全国31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不少市民还记得2010年的暴雨之痛,城区降雨达100毫米,老城区市府广场、淮河路、六安路、阜南路多处积水,积水深度平均达20多厘米;当涂路、张洼路等多处下穿桥淹没水底、城南望湖城小区淹没面积达35公顷,成为一片汪洋……一场暴雨浇出合肥城市防洪诸多软肋。
2010年汛后,合肥市按照50年一遇(24小时内降雨231毫米)、小时最大雨强85毫米的标准出重手,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启动合肥市排水防涝设施项目库建设,从内涝点整治、内河疏浚、下穿桥提标、老旧箱涵改造、排涝泵站扩建、雨污分流等六方面展开治理,大幅提高设防标准。目前,合肥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比肩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居全国领先水平。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防洪排涝工程累计投入56亿元。建成各类排涝泵站72座,排水管网5501公里,按百年一遇标准完成了78公里市区河道治理,修筑防洪堤(墙)146公里。
建设海绵城市新建雨水调蓄池
根据多年防洪经验,合肥市每年都把易涝点标注出来,汛期一过马上分析原因,列入大建设计划。成立市政府层面的城市防洪指挥部,应急联动机制也是告别内涝的原因之一。
建设“海绵城市”也是合肥挥别内涝的原因之一。合肥市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地下空间,相继建成杏花、逍遥津等雨水调蓄池。今年,这些雨水调蓄池初见功效,增强了城市抗涝能力。十三五期间,合肥市还计划新建调蓄设施48座,可容纳361个标准游泳池的雨水,规划建设城市综合管廊约150公里。 此外,合肥近年也在大面积建设森林绿地,最大限度恢复城市土地自然生态肌理,减轻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大规模建设人工湖,在河流下游和城郊接合部建设湿地。目前,合肥城区有天鹅湖、方兴湖、翡翠湖、柏堰湖、少荃湖等多个人工湖泊,并建设了巢湖沿岸生态湿地、滨湖森林湿地公园、蜀山柏堰湖湿地、董铺水库生态湿地、大房郢水库湿地等大量人工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