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军中,各类境外合作园区花开四方。它们借鉴江苏开发区建设经验并在海外推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江苏发展成果。
“江苏版”园区花开境外
开发区经济,呈现江苏经济特别是开放型经济的特色和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开发区建设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当“走出去”步履加快、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广大市场主体的自觉行动时,到境外兴建合作园区便水到渠成。
省商务厅厅长马明龙说,由我省投资建设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印尼双马农工贸合作区、坦桑尼亚江苏—新阳嘎农工贸现代产业园被确认为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另有一批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正迅速崛起。
柬埔寨西港特区,是首批6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中的一个,由红豆集团联合中柬企业于2007年4月开始建设。其首期5平方公里区域已建厂房160幢,引入企业109家,涉及纺织服装、五金机械电子、箱包皮具等产业,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6万个。西港特区公司副董事长戴月娥说,整个特区规划面积11.13平方公里,将有300家企业入驻,创造8-10万个就业机会。作为柬埔寨最大的经济特区,其目标设定为“柬埔寨的深圳”。
2016年5月31日,坦桑尼亚江苏—新阳嘎农工贸现代产业园通过确认,成为我省第二家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目前正申报国家级境外农业经贸合作示范区。江苏海外集团董事长黄宏亮说:“园区将以棉花为依托拉长产业链,逐步形成以棉纱返销国内、出口东南亚,棉布、服装出口欧美等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为集团‘十三五’发展培育新增长点。”
开发模式各有特色
项目所在国国情不同,产业定位各异,我省投资兴建的各境外合作园区开发模式也各有特色。
我省开发区建设普遍“先筑巢再引凤”,做好分期规划,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到位,遂吸引项目进区入园。柬埔寨西港特区建设复制了这一模式。
西港特区位于泰国湾向东8公里处,10年前尚是荒山野岭。2007年项目启动,戴月娥等7位先遣队员来到这里开疆拓土,2009年第一幢厂房交付,如今首期5平方公里区域已变成活力园区,道路宽阔整洁,到处绿意葱茏。园区土地升值超过10倍,入驻企业除了94家中资企业,其余分别来自欧美、日韩和柬埔寨当地。
位于坦桑尼亚出口加工区内的江苏—新阳嘎农工贸现代产业园,由一家中资企业演变发展而来。“2014年底海企纺织坦桑尼亚有限公司成立,利用当地优质棉花纺成纱后销往国内。打下一定基础后,有了兴建产业园的目标。”海企技术公司副总经理李明说,区别于多门类招商,这个园区紧扣棉花这一优势资源,做足相关产业文章。
阿联酋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区是两国的国家专项,由我省发改委牵头推进。去年10月相关工作迅速启动,中江公司携手苏州、江宁和昆山3个经济开发区出资2亿元组建江苏海外投资公司,作为项目责任主体本月将完成注册,聘请中资公司高起点制定园区建设规划。省发改委利用外资与境外投资处副处长杭佑飞说,这个园区以政府搭台、国有企业主导为开发模式,园区设立管委会,回应解决入园企业相关诉求。
昆山开发区发展领跑全省乃至全国。目前我省正推动探索以轻资产方式向埃塞俄比亚输出经验,先试点、再推广,昆山标准将在其十几个工业园区落地。不久前,埃方派来昆山观摩学习的首批开发区管理人员已学成回国。
要素集聚事半功倍
走出去,到陌生国度投项目、办企业、设园区,风险难免;若在一个中资背景的境外合作园区中,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则成为可能。
柬埔寨作为待发展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产品零关税,企业所得税免交6-9年。得益于这一政策优势,红豆集团近5年税收增长都在20%以上。西港特区的建设,也让许多柬埔寨居民的生活有了改变。住在附近默德朗乡的阿美一家7口靠种水稻、养牛生活,年收入不到300美元。阿美在中方举办的夜校学会汉语,成了特区内中资工厂的翻译,月工资三四百美元,哥哥、大妹也进了区内中资企业。家里破旧的木质吊脚楼变成崭新的砖瓦房,添置了电视机、雅马哈摩托车等家当。当地70%以上家庭都有人在特区找到工作。
在坦桑尼亚,棉花每吨价格比国内便宜不少,当地工人月工资100美元,海企纺织坦桑尼亚公司年产棉纱近万吨,相当于使用其全国棉花产量的1/6。李明说,去年以来他们在当地进行两季棉花种植试验,品质得到提升、产量提高4倍。园区计划启动后,他们物色棉花种植、技术指导等中方合作伙伴,并与坦方达成初步协议,计划租赁数千公顷土地,培训雇佣当地农民种植,在提高他们收入的同时,创造更多后道加工等工作岗位,增加坦桑尼亚外汇收入。
阿联酋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区建设刚破题,运作优势已经显现,我省一些民营企业正等待入园。在杭佑飞看来,通过这种模式整合资源,避免企业单打独斗缺乏话语权等弊端,还能最大程度发挥政府机构优势,帮助企业化解政治、法律、政策等境外投资风险。 (邵生余)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