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安徽:“放管服”释放新活力(改革)
马鞍山市含山县含眉茶博园,茶姑在茶园里留影。
李 博摄(人民视觉)
合福高铁在皖南山区“贴地飞行”。
吴文兵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着力推动“放管服”改革,加强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首创了权力、责任清单的“安徽模式”。而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创举,正推动安徽逐步迈向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投资环境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强的省份。
持续加大“放”的力度,强化“管”的责任
安徽省在全国首创政府责任清单,率先公布运行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省市两级权力事项分别精简72%、55%。在省市县三级同步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省级收费项目精简68%,市、县级精简58%,年减轻企业负担超过40亿元。
记者看到,每一份权责清单上不仅列出了权力的实施主体、承办机构、实施依据和办理时限,还对应着相应的责任事项和追责情形。
清单制度也同样覆盖到服务事项。安徽省探索建立了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让公共服务做“加法”,加强政府责任;中介服务做“减法”,确定省级公共服务事项4355项,新增2505项;省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事项197项,精简147项,真正实现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
简政放权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坚持“放管结合”。安徽省根据权责事项调整变化和权力运行监管工作实际,动态调整完善政府权力运行监管细则,切实做到放管结合、全程监管。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一次抽查,全面体检,综合会诊”,有效提升事中事后监管科学化、公正化水平。强化信用监管,推进涉企信用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加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在安徽,领导者讲清单,行权者手不离单,有问题先对照清单,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新状态。
“一站式”政务服务,进一家门、办多家事
安徽推动群众窗口办事“最多跑一次,多次是例外”。早在2013年,省政府所属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和审批事项全部进驻省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了“大厅之外无审批”。
“一般事项由首席代表直接审批,复杂事项则跟踪督办、限时办结,基本形成了以窗口为主导的审批运行新机制。”安徽省政务公开办业务一处副处长康殿华说,审批事项平均承诺时限由27.6个工作日压缩至13.2个,即办率提高至86.5%。
为推进网上办事便利群众,安徽省政务服务中心还启动了“网上行政服务工程”建设,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网上服务大厅与公共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的数据对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我们反映的问题可以直接对接到处理的部门,避免了繁琐的程序,节省了时间成本。”亳州一家鞋服企业的行政总监徐小成告诉记者,由于企业订单多、工人紧缺,曾一度面临停产无法履约的困境。问题反映到亳州市“政企直通车”平台,第二天市人社局的工作人员就上门服务了,为企业详细介绍了招工用工政策,及时帮企业解决了难题。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今年2月,家住天长市的项智鑫到市政务服务中心监督管理窗口办理企业登记。仅用了不到1小时,相关手续就顺利办好了,而在以前,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相关证件的办理最少要跑5个部门。
安徽省围绕放宽市场准入,先后实行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先照后证”改革、推行电子营业执照、简化住所登记手续等一系列措施,大幅提升了市场主体干事创业的热情。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数量突破350万户,同比增幅超过23%,平均每月有5万个市场主体诞生。
为推进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安徽在全国首推县级工商、质检、医药“三合一”,监管环节、执法资源、处罚程序等方面统一执法,从而形成了一体化的市场监管体系。
如今,在对市场主体的监管过程中,“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正在安徽全面铺开。“什么时候检查、由哪些执法人员来检查都不再事先指定,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以往检查时的随意性,从而杜绝了权力寻租。”芜湖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主任章世海说。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21日 11 版)
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
解码安徽科创基因
一个内陆省份,拥有5个国家大科学工程,23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营业总收入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有1041家。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七位,均位列中部省份第一;分别较2007年增长了60倍和48.2倍,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较5年前翻了一番。
这就是今天的安徽,在古徽州浓浓的徽风皖韵、乡愁记忆之外,烙印上深深的科创基因。一批科技成果、新兴产业,正成为安徽发展新的代名词。
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九位、中部第一位。
世界一流、国内唯一的稳态强磁场装置,国际首个、国内唯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研制成功……这些响当当的名头,全部研发于安徽的科研机构。
“一克重氢可产生相当于燃烧8吨汽油的能量,每升海水中的氘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00升汽油。”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宋云涛介绍,为解决能源问题,他和团队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建造了国际首个、国内唯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一位特殊的医务人员“晓曼”很受患者欢迎。“一直咳嗽,嗓子疼,怎么办?”“建议您看呼吸内科。”“呼吸内科怎么走?”“左手边楼梯上三楼便是,请看下面的地图。”
“晓曼”是由科大讯飞研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它能高度模拟人的思维和反应,在和患者简单交流后,“晓曼”会根据病情推荐相应科室和医生,并准确定位科室位置、信息。科大讯飞工作人员刘辉介绍,这样的机器人已在多家银行、医院得到应用。
安徽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中国唯一定位于智能语言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安徽正积极打造“中国声谷”,计划到2020年孵化1000家以上企业,让更多的人工智能成果产出、落地。
创新平台唤醒沉睡成果
从成果到产品,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有多远的路要走?安徽会合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深有体会。
作为一家为汽车设备提供装配测试、自动化解决方案的研发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他们没少经历。
如何唤醒沉睡的科技成果?安徽省一直在探索。近年来,安徽省相关科研院所与政府部门、企业合作,陆续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大大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会合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介绍,公司与合工大智能院的合作,合工大及智能院不只是提供技术图纸了事,而是派专业的科研团队扑到项目上,根据企业的产业需求进行再研发。“科研团队帮企业做研发,合工大的博士生在企业实习,他们把论文写在产品上,协同攻关技术难题,直接推动成果的产业化。”
据介绍,截至2016年底,安徽已建成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等10个新型研发与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了全链条式产业创新体系,科研成果与市场对接,科教资源优势得以激发。
释放更多政策红利
不用拿金属探头在身上晃来晃去,安检检查,秒过!
这是武帅带领中国电科集团第38研究所太赫兹团队研发的太赫兹人体安检仪,人们通过安检的一瞬间,身上携带的各种东西,都可在后台迅速成像,打破了只有欧美国家掌握太赫兹核心技术的垄断地位。
2010年,武帅刚一回国,他所在的中国电科第38研究所,就为其量身定做,设立了新的研究部门,并由武帅担任中心主任。
“所里给我很大自主权,自主招兵买马,自己确立攻关课题和项目,还在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上开辟了绿色通道。”武帅说,刚回国时工资没有国外挣得多,但干事创业的平台足够大,同时作为当时安徽省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首批引进人才,在子女升学、配偶工作安置等方面有政策优惠,也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成果转化,作为主要研发者的武帅及其团队能分一杯羹吗?
去年,安徽开始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明确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可以作价,部分奖励给核心团队,再由团队折合成相应份额股份,入股成立公司。
于是,武帅有了一个新身份——安徽博微太赫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的团队以部分成果作价入股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电科集团及下属第38研究所、合肥市政府下设天使投资基金和科研团队各持一定份额的股份。
“国家的政策好,搞科研不碍当老板。激励机制活了,公司做大,团队也可按股分红。”武帅很感慨。
今年,合肥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安徽省出台了“科学中心人才十条”,进一步在人才引进、激励、优化科研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对此,武帅团队又享受到了实惠,按规定,股权作价、成果转化收益奖励的税收,他们都可以享受到暂缓缴纳、相应减免等优惠。
释放政策红利,汇聚一批人才。据介绍,目前,安徽全省汇聚了4817家科研机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4.6万人。科技创新,正成为安徽这片热土上的时代强音!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21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