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瓜果飘香。
9月12日,江苏省徐州市在京招商成功斩获千亿大单,同日,2018年度联合国人居奖也荣归徐州。在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首次视察徐州临近一年之际,徐州取得的经济和生态双丰收,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精彩答卷。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的接壤地区,人口超千万,是国务院确定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近年来,作为重工业和资源枯竭城市,徐州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大力推动产业、城市、生态“三大转型”,全面提升产业支撑力、城市承载力、发展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日前,中国城市报总编辑杜英姿前往徐州,对话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探寻高质量发展的徐州经验、徐州典型。
“定位”变“地位”
提升城市首位度
和发展能级
杜英姿:去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徐州城市总体规划,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进行了明确。这对徐州的城市发展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
周铁根:淮海经济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心,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与京津冀、长三角、中原经济区等国家级经济区衔接呼应,在国家区域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对于盘活全国区域发展、支撑“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动淮海经济区洼地崛起具有重大意义。
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在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实力、城市功能和上级政策支持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但我们也清醒看到,徐州城市首位度还不够突出,去年地区生产总值为6606亿元,区域内经济首位度仅为1.42%;城市发展能力特别是优质要素资源的集聚力还不够强,高端平台载体数量偏少、功能较弱,营商环境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显现,与区域内兄弟城市之间在产业、创新、人才、公共服务等方面合作不深入、机制不健全。建设让徐州人幸福自豪、令外地人羡慕向往的中心城市,我们还要付出更多艰辛努力。
杜英姿:徐州将如何系统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发展能级?
周铁根: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我们将按照省委提出的“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标杆,突破局限一域的观念,聚力聚焦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向心力,真正使徐州从规划上的“定位”变为现实中的“地位”。 (下转02版)
(上接01版)
杜英姿:从政府层面,徐州在“定位”变“地位”的进程中会作何部署?
周铁根:一要瞄准大城市能级进行自主规划。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开展徐州2049空间战略规划研究,高水平做好全域规划、功能分区规划和城市设计,积极推动“多规合一”。以提升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为目标,做强先进制造业高地,做强现代物流、现代中心商圈,做强教育、科技、金融、文化、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强化在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功能地位。
二要推进互联互通,放大同城效应。加快构建以徐州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大力推进徐连客专、徐宿淮盐铁路、合青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设立国家货运枢纽,打造“米字型”高铁枢纽。
三要完善产业分工合作促进协同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通过共建研究院、大数据中心、跨省产业园区与企业并购重组等举措,携手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四要创造一体化优势推动公共服务融合共享。发挥徐州科教文卫比较优势,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升高水平服务供给能力,打造面向淮海经济区的公共服务高地。
“速度”转“质量”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
杜英姿:去年12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并在考察徐工集团时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一年来,徐州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方面有怎样的思路和举措?
周铁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核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自觉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责任和行动自觉,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徐州经验、徐州典型。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在于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对徐州而言,一是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聚焦聚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确保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在徐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推动徐州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着力解决实体经济结构失衡、质量不高的突出矛盾,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我市产业发展总量规模和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三是采取保持经济健康运行、防范重大风险隐患的有力举措。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倡导企业家精神,推动优质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聚集,在做强实体经济中稳住经济健康发展的根基。
杜英姿:发展经济,产业是根基。徐州作为历史悠久的重工业城市,形成了哪些具有徐州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新模式?
周铁根:徐州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质量效益、厚植竞争优势,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全国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此,一是大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优化完善“6+6”先进制造业体系,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蓬勃发展,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徐州制造”向“徐州智造”转变。着力推进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培育四大千亿级新兴主导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中心和以晶硅材料为支柱的世界级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实施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催生发展新动能。二是加快构筑现代服务业新高地。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我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力点,积极培育生活性服务业新增长点,着力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高质量的“333”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构建供应链制造业、商贸、农产品“三大物流产业体系”,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促进服务外包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加快发展总部经济,致力引进地区总部以及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决策中心、利润中心、研发中心,打造淮海经济区总部基地。积极构建多元化现代金融体系,抓好徐州金融集聚区、开发区基金小镇建设,全力引进外资银行、VC、PE、天使投资、产业基金、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组织和业态,推动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三要积极培育领军型、龙头型企业。用好20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吸引各类资本参与扶持重点产业发展,支持推动徐工、协鑫、徐矿、恩华、万邦、必康、正威等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加快引进培育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等“三类企业”,鼓励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积极向外扩张,打造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重视高成长型企业梯队建设,推动“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扎实做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工作,努力形成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和标杆企业。
杜英姿:日前,徐州在京成功与央企、民企和海内外客商集中签约项目总投资达1345.3亿元,此次骄人的招商大单彰显出徐州具有十足的经济发展后劲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在这方面,徐州有何得力措施和宝贵经验可资推广和借鉴?
周铁根: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是我初到徐州时就开始思考的问题。建设营商环境的目标,主要在优化政府服务环境、投资开放环境、要素供给环境、创新创业环境、诚信法治环境、人文生态环境等“六大环境”上下功夫。注重系统性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开展“五查五整治”、深入实施“八大专项行动”,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注重常态长效,从今年起连续三年组织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年”“提升年”“深化年”活动,构建日常督查促进机制,努力把徐州打造成“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最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城市。
创新促创业
增强中心城市发展新动能
杜英姿: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期间,深刻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对此,您是如何理解并贯彻这一指示精神的?
周铁根: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匡正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强化发展思路创新、路径创新,全面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实现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真正以创新引领转型、构筑优势。要全面优化创新生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以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最大限度集聚各类创新要素资源。要着力提升创新效能,加快推进“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创新核心区建设,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设一流科技服务平台,深化“政产学研用金介”融合发展,鼓励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建立创新联合体,加速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规上企业普遍建立“一站两院三中心”,创建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三年内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6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稳定在90%以上。
杜英姿:在今年年初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了“三个第一”重要论断,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发展中的成长型城市,徐州对创新要素和人才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那么,徐州将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和人才集聚,赢得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
周铁根: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徐州是科教大市、人口大市,挖掘人才资源这座“富矿”具有巨大潜力。首先,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新一轮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关键要靠人才支撑。其次,要搭建广纳人才的优质平台。我们聚焦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发展,瞄准“高精尖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彭城英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放眼全球招引各路英才为我所用。第三,要持续优化服务人才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我市对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和大学生在落户、支持创新创业等方面政策的落实力度,健全完善人才服务机制,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精准帮助解决好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打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和人才生态,让徐州成为各类优秀人才的创业之城、圆梦之城。
煤城变美城
带给市民更多幸福感
杜英姿:近年来,徐州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着力推动生态转型,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采煤塌陷区整治工作也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请周书记介绍一下徐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周铁根:近些年来,徐州全面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大力推动产业、城市、生态“三大转型”,特别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生态转型取得的成效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徐州的城市面貌脱胎换骨,实现了江南城市般的“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人居环境奖,最近又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杜英姿:丰硕的生态成果背后一定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做法,徐州是怎样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周铁根: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不要带污染的“GDP”,持之以恒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此,一是强化环境综合治理。认真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大力实施“263”专项行动,开展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攻坚战,去年累计关闭化工企业143家,治理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275家,39条黑臭河道完成整治,III类以上水体占比达到79.2%,去年徐州在省内首个、全国率先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特别是今年4月以来,我市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攻坚行动指挥部,分类设立17个专项工作组,制订实施工作推进方案,取得了“蓝天保卫战”的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市区PM2.5浓度下降至59.4微克/立方米,二级以上优良天数占比达55.9%。二是完善生态建设规划,优化生态空间布局,组织实施一批生态建设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筑牢全域生态安全屏障。因地制宜治理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和采石宕口,持之以恒开展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和园林建设,先后对19.72万亩采煤塌陷地实施生态修复,全市的林木覆盖率达30.1%。三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把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作为治本之策,重点抓好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四大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着力解决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产业布局偏散问题。提高招商项目环境准入门槛,严格禁止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落地,推动园区、企业实施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大力实施“煤改气”“煤改电”,推广利用清洁能源,煤炭消费总量持续减少。
杜英姿:污染防治是生态保护的关键所在,离不开刚性的制度保障,徐州在加强生态环保制度建设方面有何建树?
周铁根:徐州实行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成功办理全国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河长制”管理模式得以在全国推广,出台的《徐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促使各级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
我们以铁腕重拳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推进“六个专项治理”、四大行业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让老百姓能够呼吸到更好的空气、享受到更多的蓝天,真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原标题:中国城市报总编辑杜英姿对话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
高质量发展“强富美高”新徐州
(《中国城市报》2018年10月15日 第 01 版)
来源:2018年10月17日徐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