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史诗40年,改革再出发”栏目聚焦徐州 |
徐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魏宁)40年,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徐州这座城市,就是“变”。40年来,徐州变化很大、变得很美。11月20日,新华日报“史诗40年,改革再出发”栏目,用16个版面以聚焦“徐州蝶变”为主题,全面反映徐州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探索与成就。 从“定位”到“地位”,看徐州如何打造“淮海中心”。报道中说,作为淮海经济区的“领头羊”,徐州迎来一次次发展机遇,中心地位不断凸显。当前,徐州着力摆脱“地级市思维”,破除传统的“苏北意识”,卸下老工业基地的“包袱”,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升产业支撑力、城市承载力、发展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徐州经验、徐州典型,以过硬成果向总书记和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从“三大转型”到“四个中心”建设,报道全面介绍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坚定决心和切实行动。 从“塌陷地”到“集聚区”,看徐州如何转型赋能高质量。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的转型发展之路对于全国同类型城市来说,正是宝贵的徐州经验。报道中说,40年前,徐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有21.39亿元。继1990年进入百亿元区间后,2004年突破千亿元大关,此后13年里相继跨越5个千亿元台阶,2017年超六千亿,达到6605.95亿元,是1978年的308.8倍。 从“灰色”到“绿色”,看徐州如何重新装点关山。转型的阵痛中,徐州这座古城也从“灰”变成了“绿”。报道中说,目前,徐州市区园林绿地面积从1978年的219公顷提高至2017年的16164.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10.4%提升至43.3%。2017年全市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79.2%,森林覆盖率超过31%,位居江苏省第一。 从“大风歌”到“铜管乐”,看徐州如何蕴发振兴精气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文化的发祥地……徐州从古至今,都带着深深的文化烙印。报道中说,走在徐州,历史与现代交融,在建筑样式、景观布局、城市雕塑、道路命名等方面,汉文化特质和汉文化符号,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 从“二元”到“一体”,看徐州如何提升百姓幸福感。报道中说,1986年,徐州摆脱贫困进入温饱阶段;1993年,基本达到总体小康水平。至去年底,徐州全市39.67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136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棚改惠民、城乡融合发展……报道用一个个鲜活事例和一组组亮眼数据,全方位介绍了徐州百姓幸福感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