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路上永不止步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悠 去年,迎着丹桂飘香,徐州将“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收入囊中。 今年,值此“丰收季”,眼见徐州文明再升级:一条条整洁干净的大街小巷、一幅幅特色鲜明的公益广告、一个个礼让行人的暖心举动、一支支自觉排队的整齐队伍……在徐州,文明之花盛开在大街小巷,文明成果惠及到万千群众。 这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同样也证明着,近一年来徐州文明创建的脚步从未停歇。一年来,徐州将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坚持每天都是创建日,按照“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队伍不散”的要求,始终以创建的姿态深化文明新高度。 常态长效 清晰勾勒深化文明创建图谱 徐州市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落实常态长效机制,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让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更有含金量。那么,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后的徐州,将如何巩固创建成果? 2017年12月27日,徐州召开文明城市创建表彰暨常态长效工作推进大会,要求全市文明创建工作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强定力,着力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健全完善常态长效机制,在新的起点上把我市文明创建工作引向更高水平。 随后,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机制的意见》,从思想道德建设、环境秩序治理、民生服务保障、公共文明培育养成、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推进与保障六项新机制,并将重点任务逐一责任分解,实现创建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创建文明城市,保牌子是目标,惠民生是根本,既要得牌子,更要得民心。 为了真正把常态长效机制落到实处,徐州始终坚持“为民、惠民、利民”这一宗旨,继续建立层层包挂制度,由29位市领导分别包挂1个重点街道,负责指导、帮助、督促其对标找差、补短补缺、全面达标。另外所有点位严格推行划片包干、包挂到人,分别由一名处级干部包挂、一名科级干部包创,层层签订“责任状”。 “对于存在问题较多的点位,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排查、逐条过关,对交办问题整改不力的单位及个人,坚决采取问责措施。”在每两周召开的全市深化文明创建工作例会上,市创建办主要负责人实地查看各地各单位创建工作推进情况,通报反馈近期巡查检查发现的有关问题,督促各地各单位持之以恒落实创建举措、巩固创建成果。 群众的认可度、满意度高低,是文明创建的最终目的。对此,徐州市还通过每日调度、现场督导、集体点评、限时整改、兑现奖惩等机制措施,定目标、盯问题、明责任、抓落实,确保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深化,实现周周有变化、月月有提升、季度有突破。 一系列的机制清晰勾勒出徐州深化文明创建的图谱,从而使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部署、亲自抓督促、亲自抓落实,并把各个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广大市民的力量调动起来,激发文明创建持久动力。 齐抓共管 让创建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号角吹响后,各地各部门纷纷抖擞精神再出发,纷纷制定出台长效常态机制,深化文明创建的深刻内涵,让人人文明、处处文明成为徐州最靓丽的风景。 泉山区针对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创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制定了十项长效机制,实现创建工作的常态化管理;云龙区出台了《云龙区城市长效管理办法》共计18条,加强工作保障,明确单位职责,继续保持高压态势,防止工作上出现反弹;鼓楼区通过健全完善六项工作机制、十一项长效管理办法,落实常态长效机制,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实现创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铜山区、贾汪区、新城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建立健全深化文明创建长效常态机制,坚持做到文明创建工作“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队伍不散”。 在坚持常态长效创建的同时,徐州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还坚持突出重点,针对市容市貌和城市管理中的“顽疾”,组织机关部门和干部群众齐抓共管,共同发力。 在交通秩序整治工程中,针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这一交通管理“老大难”问题,市公安系统进一步加大对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投入力度,继续史上最严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同时,全市94家单位志愿服务队坚持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文明出行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