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枢纽经济,规划建设国际陆港,是提升徐州区域商贸物流产业竞争力、推动徐州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连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参加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徐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徐州要把做大做强枢纽经济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任务,加快建设国际陆港,打造东西双向开放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
徐州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城市、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铁路货场、内河港口、综合保税区等口岸平台和功能设施齐备,在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做大做强枢纽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一方面,十分突出的区位交通优势奠定了徐州发展枢纽经济的坚实基础。徐州地理区位优越,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点,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向来为兵家必争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徐州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具备“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是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发展枢纽经济的先天优势,加之公铁水空管多式联运体系加快构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逐步提升。另一方面,不断攀升的城市能级构筑了徐州发展枢纽经济的稳固支撑。近年来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和长足进步,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地级市第33位,全省地级市排名第六。产业发展量质双增,“6+6”先进制造业体系和“333”现代服务业体系不断完善,八大千亿元产业日益壮大。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双向开放格局不断拓展,平台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辐射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做大做强枢纽经济提供了重要保障。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徐州国际陆港建设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陆港经济发展经验,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把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的竞争优势,把徐州的枢纽功能和枢纽经济做大做强,将为徐州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辐射力和带动力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凝聚建设国际陆港的强大合力。国际陆港建设需要放在全国、全省和淮海经济区大局中超前谋划、统筹部署,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创新管理运营机制,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位谋划,多点发力,系统推进,进一步完善国际陆港的投资、建设、运营机制,重点抓好徐州国际陆港的物流体系和开放体系构建,全面提升徐州国际陆港的规划建设水平。科学规划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完善国际陆港的规划布局,着眼“一港多点”,将陆路港、内河港、保税港、航空港等进行整体规划,进一步明确、细化、完善各种功能。按照“绿色、智慧、健康”标准,建设创新动力更加强劲、开放活力全面迸发、发展能力可持续的,集运输物流、展示仓储、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于一体的,全功能、现代化、高水平国际陆港。强化节点意识、枢纽意识,不断深化与西安、郑州、南京等枢纽城市在港区建设发展、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对接协作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内陆地区开放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枢纽经济的支撑能力。交通枢纽是链接城市经济要素的纽带,是发展枢纽经济的重要载体。把完善交通设施作为推进枢纽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着力扩大枢纽辐射范围,为拓展腹地发展空间奠定基础,推动交通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观音机场建设国际航空港,建设淮海经济区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完善空港枢纽经济圈基础设施,完善对外联络体系,开发面向全国重要城市航班航线,开放培养区域航空市场,不断拓展运输覆盖范围。完善空港内部配套体系,强化货运停机坪、物流仓储地等建设力度,按照国内一流标准全面提升机场软硬件建设水平,尽早启动机场快线轨道交通建设,形成以观音机场为核心的航空、高铁、地铁、高速公路联运综合枢纽。加快提升高铁枢纽经济圈综合交通能力,优化高铁和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加快徐宿淮盐铁路和徐连客专建设步伐,构建传统铁路和现代高铁交会并行的“米”字形铁路枢纽格局。扎实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高铁徐州东站为核心,完善换乘系统和配套设施,实现高铁与公路、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车等多种出行方式的无缝衔接,提供高效、便捷的客运服务,促进高铁东站客流高效集散。依托连徐客专开行铁路特需班列、集货拼装班列,畅通亚欧国际集装箱运输大通道;依托连云港国际枢纽港,打造以津浦铁路、陇海铁路、京沪高铁、徐兰客专为主骨架的铁路(高铁)物流中心,促进区域货运物流错位发展。
三是聚焦优势培育,大力发展枢纽偏好型产业。产业是经济之本,整合枢纽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是推动枢纽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紧密结合徐州资源禀赋条件和枢纽经济发展导向,积极布局物流、电商、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对物流要求较高的先进制造业,加快产业链条化、集聚化发展,全力打造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把做大做强枢纽经济作为重要取向,加快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自主可控的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集中力量打造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瞄准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通过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和技术提升盘活存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交通枢纽集聚各种资源要素,注入增量,积极培育发展特色新兴产业,统筹发展临空偏好性强、全球辐射广、生态涵养好的高科技及高附加值产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找准定位,加快融入国际、国内流通体系,更好地发挥徐州“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优势,依托中欧班列和连云港港口,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物流联系,深化制造、进出口、仓储、商贸等产业的国际合作。充分依托高铁枢纽功能,以商务办公、服务贸易、文化创意、信息咨询、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着力构建内外联通的物流体系、双向互济的开放体系和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强化精准招商力度,加快引进一批枢纽经济核心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实现枢纽经济产业高度集聚和爆发增长,力争国际陆港建设取得较好较快进展,打造东西双向开放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以更大力度提升全市开放发展水平,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加强平台载体建设,集聚发展枢纽经济要素资源。开放是发展枢纽经济的内在要求,发展枢纽经济的关键在于加快要素集散,催生聚变裂变效应,这离不开平台载体的强有力支撑。抢抓新欧亚大陆桥、中巴经济走廊、中俄经济走廊、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大开发的机遇,着眼打造国家级国际物流枢纽,着力打造空港枢纽经济圈和高铁枢纽经济圈两大平台。加快综合保税区、国际邮件互换局、电子口岸等“十大开放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创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全面加强产业发展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物流平台、信息平台、会展平台建设,构建“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全方位、立体化双向开放平台体系,使各类平台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备、服务更完善,打造集聚高端产业、高端人才等优质资源要素的“强磁场”。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互联网+”交通的新模式,探索建立推动枢纽经济发展的智慧交通产业支撑服务平台,加强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发展跨境智慧物流,形成智慧型枢纽经济新形态。加大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致力打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依托徐州区域资源优势,高水平建设“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创新平台,加快形成区域性高端技术、高端人才、高端产业、高端成果的“流经济”汇集地,使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明显增强,持续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综合竞争力和集聚辐射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徐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