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媒体对话会在日内瓦举行 蒋建国演讲全文
中瑞媒体对话会在日内瓦举行
欢迎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
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并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及有关国际组织之际,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举办的中瑞媒体对话会10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来自中瑞两国十多家主流媒体和彭博新闻社、路透社等国际主流媒体驻瑞机构负责人参加了对话会。与会代表围绕做好习近平主席访问报道、中国经济报道、中瑞媒体交流合作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广泛共识。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在对话会开始时的演讲中说,习近平主席即将开始的重要访问是2017年中国外交开篇之作和中国面向欧洲和全球的重大外交行动,也是中国最高领导人时隔17年后再度访问瑞士,对于发展中瑞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蒋建国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充满光明,中国经济发展给世界带来极大机遇,中国经济发展也在为全球作出重要贡献。他说,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虽然调低了,但由于中国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按此速度增长,每年就增加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目前,中国经济运行处于一个相对合理区间,不一味追求速度,腾出手来进行经济结构性调整,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蒋建国说,这些年来国际上一直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在“搭便车”,但是客观地说,中国这么大的块头,能搭谁的便车?中国更多的是与大家一起推车,并且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2016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比发达国家贡献率的总和高出一半。稳健的中国经济始终是世界经济的稳定之源。尤其值得提及的是,30多年来,中国成功使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
蒋建国强调,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无可替代、日益重要的作用,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习近平主席的带领下,立足当代国情和发展实践,形成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等五个方面的治国理政经济理念,为经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政策指引。
瑞士新闻俱乐部主席吉·麦当在发言中表示,瑞中媒体加强合作对于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媒体是民众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窗口。他特别提到自己曾于2015年到北京参加人民日报社举办的“一带一路”媒体论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当今世界,尤其是亚欧大陆有积极意义,欧洲国家应该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一倡议内涵,积极增进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麦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瑞士是当地最大的新闻,当地媒体都在积极准备,通过全面客观报道习近平主席的访问行程向当地民众展示一个全新的中国。“很荣幸我们的国家能够欢迎习近平主席的到来。瑞中两国一直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相信习主席的访问将进一步推动瑞中关系向前更进一步,并且带来更深入的各领域交流。瑞士人民也能借此机会进一步了解一个蓬勃发展向上的中国,看到中国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动力。”
参加对话会的世界经济论坛发言人阿德里安·蒙克对本报记者表示,“我们非常期待习近平主席的到来,今年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以‘领导力:应势而为、勇于担当’为主题,我相信现在所有人都在瞩目中国这个全球治理的关键角色,大家都充满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期待聆听中国领导人对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
(本报日内瓦1月10日电)
在中瑞媒体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7年1月10日,瑞士日内瓦)
尊敬的中瑞媒体界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到风光秀丽、风景如画的瑞士。在座的各位瑞士同仁,长期以来关注报道中国,为增进中瑞人民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我谨代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向大家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感谢!
正如大家所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访问瑞士。习主席这次访问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7年后再度访瑞,也是中国外交2017年开篇之作。习主席不仅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还将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访问联合国驻日内瓦总部、世卫组织总部和国际奥委会总部。访问中,习主席将全面阐述新时期发展中瑞关系的系列新理念新政策新举措,明确提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系列政策主张和重要倡议,以此增进国际社会共识,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重要国际事件、传播有份量的新闻,是媒体的目标所在。希望大家持续聚焦习主席访问,最大程度地满足瑞士、欧洲和全球受众新闻信息需求。
各位朋友,达沃斯论坛素有“世界经济风向标”之称,每年论坛上中国经济发展备受各方关注。我想借今天机会,先向大家介绍一些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充满光明。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年增长率下调至6.5%至7%之间。经济增速虽然调低了,但由于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了10万亿美元,按此速度增长,每年就增加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规模。现在,中国经济运行处于一个相对合理区间,不一味追求速度,紧绷的供求关系得到舒缓,重荷的资源环境得到减负,而且做到了人人有事干、财政保运转、金融少风险、社会不出乱。这样,就可以腾出手来进行经济结构性调整。这里,有一些数据可以说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实实在在效果:2016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5%,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消费对GDP增长贡献达到71%,消费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
成长伴随着烦恼,发展伴随着矛盾。原先经济高速运行下掩盖的一些问题显现出来,包括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集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特别是实体经济不够“实”,虚拟经济有点“虚”,“脱实向虚”苗头显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其程度是可承受的,其风险是可防控的,其因素是可化解的,而且正通过深化改革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中国有信心有能力穿越风雨、爬坡过坎,走向光明前景。
第二,中国经济发展给世界带来极大机遇。这些年来,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在“搭便车”。客观地说,中国这么大的块头,能搭谁的便车?中国更多的是与大家一起推车,并且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过去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发生在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还有待加快发展。中国这个“世界”存在的发达与欠发达现象,决定了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市场的主要“买家”和重要“投资人”。未来5年,中国进口总额将达到8万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利用外资总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7500亿美元。这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宝贵的合作契机。
中国从秦朝起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外敌,从汉朝起开辟丝绸之路、联通中外。今天,中国在做的不是重修“长城”,而是重建“丝路”。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亚投行、金砖银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发展领域公共产品。多年来,中国为最不发达的国家提供特惠贸易待遇,实行进口零关税;不断增加对外援助投入,主动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免债务等等。这些,为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了极大机遇。
第三,中国经济发展为全球作出重要贡献。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稳健的中国经济始终是世界经济的稳定之源。从2008年到2015年,中国贡献了全球GDP增量的近40%。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2016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比发达国家贡献率的总和高出一半。
在创新增长方面,中国正逐步发挥全球引领作用。2015年中国提交专利申请超过100万件,位居全球第一。G20杭州峰会把“创新”写入峰会主题,推动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等系列成果文件。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认为,“以前中国是创新成果的接纳者,但现在众多中国企业成为世界公认的创新领袖”。
特别是30多年来,中国成功使得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中国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率先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二五”期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20%,完成率为117.6%。
各位朋友,中国经济这几年一路走来,充满了风险和挑战,收获了成功和喜悦,成为了全球经济稳定的“压舱石”、全球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日益重要作用。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习近平主席的带领下,立足当代国情和发展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经济理念,为经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政策指引。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的经济理念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提高长期增长潜力。
二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几年前,习近平主席作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动能转向新的增长动能。新常态是理解中国经济的一个大逻辑和一系列政策的起点。
三是坚持新发展理念。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生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习近平主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创新,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中国把打造一个有效的市场和一个有为的政府紧密结合起来,正在推行一系列重大改革。
四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中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必须克服重大结构性失衡,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因此,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经济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为此,中国确立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性支柱,可以说是用“五支枪打一只鸟”。改革是强大动力,推动着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国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创新驱动发展、能源革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经济逐步转型和持续增长。
五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习近平主席提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从政策主体和政策效果两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科学引导。政策主体上就是宏观政策要稳,政策效果上就是市场预期要稳。要在稳的前提下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稳和进要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各位朋友,中国对自己有着强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全球有识之士大多已从中国发展中看到了“中国崩溃论”的崩溃、“历史终结论”的终结。但是,中国不因自信而自满,不因自满而停滞,而是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尤其是对人类有所贡献。93年前,孙中山先生说:中国“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61年前,毛泽东先生说:“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31年前,邓小平先生说,中国“可以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现在,习近平主席说: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遵循先辈和领袖的教诲,中国人民有所思,当今中国,还能给人类做哪些贡献?习近平主席说:“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当今中国,改革全面深化、经济持续发展,政治安定团结、社会和谐稳定,民生不断改善、人民安居乐业。改革、发展、稳定,正是当今世界急需的“必备品”,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稀有的“奢侈品”。因此,中国将无私贡献自己的成功经验、行动方案、各种力量,积极促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大力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坚决摒弃单边、独占、排他行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构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舟共济、命运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
各位朋友,我所任职的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推进中外媒体交流合作。今后我们将与各位同仁继续共同努力,积极为中瑞媒体交流合作提供更多便利、创造更好条件。
中国有句俗话,叫“百闻不如一见”。欢迎大家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多与中国的媒体对话交流、开展合作,在互动往来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共同推动中瑞关系更好发展、更加繁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