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节前发“红包”绞尽脑汁 到底该不该降准?
央行是否应该降准引发争议。
人民网北京1月23日电 (李海霞)20日下午,央行一则有关“提供临时性流动性支持”的消息,再次引发市场对于央行是否应该降准的争议。
以往春节前夕,社会各界会对银行形成较大现金需求,而节后现金回笼,是每年最为典型的季节性因素。今年为应对节前资金紧张,央行官方微博20日发布称,央行将通过“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为在现金投放中占比高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临时流动性支持,操作期限28天,资金成本与同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致相同。
其中,“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被称作是央行此次独创的创新型货币工具。不过,对于这一工具的定义,央行并未给出更多的解释。
不能被解读为降准
央行表示,该操作是为保障春节前现金投放的集中性需求,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并称这一操作可通过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实现流动性的传导。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人民金融采访时说,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临近春节,金融市场流动性再现季节性压力,央行创新流动性管理方式,针对部分部分大型银行采取“定向+定期”降准,既可以降低银行体系获得流动性的成本,抑制上升的同业负债成本,又可以提升下阶段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
然而,在一些专家看来,央行此次进行“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与其说是“定向定时降准”,不如说是“不需要债券质押的逆回购”。
“这跟降准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成本的存在。降准没有成本,而‘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根据市场情况,却需要支付同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在2.5%-2.6%之间,只是不需要抵押债券。”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在接受人民金融采访时表示,准备金是银行自有资金无需付息,同时降准后除非再次提高,没有归还的问题。而该流动性便利在到期后要归还,属于再贷款性质。
同时,在董希淼看来,央行首创“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还可以解决质押债券不足的问题。央行常用的“中期借贷便利”操作需要金融机构向央行提供高信用等级债券质押,但受制于商业银行持有国债、金融债等高等级债券规模制约,所以这次运用临时性流动性便利属于信用融资工具,可以解决质押债券不足的问题。
节前资金紧缺不容忽视
中信证券研究部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分析称,中国央行此次操作将向市场释放约6300亿元人民币流动性,可解燃眉之急。
事实上在此之前,央行早前已在公开市场连续发“红包”,但市场仍感觉不解渴。上周,央行逆回购连续加码,周一至周五分别净投放1650亿元,2700亿、4100亿、1900亿和950亿,累计净投放11300亿,为史上最大单周净投放,其中周三4100亿元的净投放量更是创下单日净投放纪录新高。
然而,正如中金固收报告中指出,春节取现、企业缴税、外汇占款流出、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四个因素同时叠加,保守估计回笼2万-3万亿元流动性,会导致银行出现较大流动性缺口。
市场更是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连续第六天全线上涨来彰显对资金的“渴望”。其中,3个月Shibor上涨1.83个基点,报3.8213%,为2015年5月7日以来高点。
到底该不该降准?
在资金如何紧缺的情况下,一些市场人士再次对降准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自2016年3月1日执行下调0.5个百分点之后,尽管央行外汇占款大规模缩减,但存款性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却一直没有下调。
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金融CEO、中国银行前副行长王永利认为,尽管央行灵活运用公开市场常规操作,如正/逆回购、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等,总体上保持了市场适当流动性,但却大大加重了商业银行的财务负担。
“这是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是由央行冻结的,缴存的金融机构没有自主权也无法使用,央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确定的年利率为1.62%,大大低于金融机构向央行拆借资金的利率水平,更是低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利率水平。”在王永利看来,考虑到前些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主要就是用于对冲央行外汇占款快速增长所造成的基础货币过多投放,因此,随着央行外汇占款的下降,理所当然的应该相应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应尽可能保持一致性,减少差异性和个性化。”王永利说。
而在另外一些专家眼里,央行在此时仍然没有降准的必要。董希淼认为,降准信号意义太过于强烈,容易被市场误读。“2017年的货币政策基调是‘稳健中性’,在这个基调下,预计央行在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时候,可能还会采取更多创新的工具,以更灵活地调节流动性闸门,实现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的目标。”
温彬也认为, 2016年中国经济数据显示,宏观经济正逐步企稳,客观上要求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而央行这次采取的临时流动性支持措施,主要是为应对季节性因素,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稳定和利率平稳,并未改变货币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