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展频道 > 会展信息

李国英:下好创新“先手棋” 培育发展新动能(创新)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8-21

 

下好创新“先手棋” 培育发展新动能(创新)

——访安徽省省长李国英

记者 朱思雄 韩俊杰

芜湖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工业机器人正在接受出厂前的测试检查。

程兆摄

合肥市翡翠湖。

资料图片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在科技、教育、人才方面有自己的优势,要用好这一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对此,安徽是怎么领会和贯彻的?

李国英:去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深入分析了安徽发展的优势条件,明确要求我们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深刻揭示了推动安徽发展的根本和关键,为安徽发展定了位、指了路。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安徽有薪火相传的创新基因,也有相对丰富的创新资源。全省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09所、各类科研机构4000多家,特别是合肥作为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大科学装置比较集中。近年来,国家先后把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等重大改革任务放在安徽,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徽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以来,省委、省政府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我们总的思路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载体,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中心为突破,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激发潜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

具体工作,我们紧紧围绕三个层面来展开。一是紧紧围绕“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切实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特别是通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和合肥滨湖科学城的创建,努力打造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承载者和策源地。二是紧紧围绕“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为经济持续增长打造新引擎、创造新供给。三是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实现创新愉快、创业愉快、创造愉快。

记者: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在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安徽将彰显出怎样的科技创新能力?

李国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安徽当前的重中之重,是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个重大平台建设好。我们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方向和全球产业变革趋势,以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创建为基石,加快建成一批高度集聚、国际先进、相互关联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建成一批高度开放、协同创新的科技研发转化平台,健全一批有利于改善创新生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集聚一批国内外顶尖的科技人才,突破一批自主原创、国际领跑的高精尖重大科技攻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

记者: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仅要加强科技创新,还要在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中全面发力。安徽的全面创新是如何展开的?

李国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优化现有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优化现有供给结构,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打造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特别要发挥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一方面,要依靠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书写好“中国制造2025”的安徽篇章。我省传统制造业有自己的优势,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大家用电器的产量占全国1/4,自主品牌汽车在我国处于重要地位,对这些产业要通过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改造提高竞争力。

另一方面,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地、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建设,形成新兴产业梯次推进、接续发展的格局。新兴产业重大基地重点推进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一批千亿元级、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新兴产业重大工程重点在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精准医疗、生物基材料等方面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尽快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规模。新兴产业重大专项重点在量子信息、未来网、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培育一批未来型产业。今年以来,江淮汽车与德国大众汽车合资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等一大批项目已开工建设。上半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2%,其中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增长23.6%。

记者: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营造一个好的创新环境尤为重要,这方面应该展现怎样的作为?

李国英:什么是好的创新环境?就是使创新主体在这一环境中体验到创新愉快。

围绕创新愉快,我们重点在构建四大创新支撑体系上做足文章。一是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围绕重大技术研发转化、创新资源捕捉寻找、创新成果路演展示、创新主体向往汇聚,强壮创新发展的“心脏”。二是构建平台创新体系,大力建设类型多样的孵化器、功能完备的加速器,培育和引进各类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企业,推动产业不断壮大、集群发展,锻造创新发展的“躯干”。三是构建金融创新体系,全面发展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产业基金,形成金融资本与技术、产业、企业全过程全链条对接机制,重点扶持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畅通创新发展的“血脉”。四是构建政策创新体系,围绕增强人才吸引力、技术吸引力、项目吸引力乃至整个创新吸引力,在体制机制、创新政策等方面消除制约创新的各种“痛点”和“阻点”,敏捷创新发展的“大脑”。我们希望通过这四大创新支撑体系的构建,全方位激发创新发展的动力活力,让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愉快。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21日 13 版)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