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徐州市文博会综述
|
||
|
||
|
◎徐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苏 9月28日至10月3日,备受瞩目的第五届中国·徐州文化博览会暨中国·徐州民间工艺博览会着实火了半个“十一”假期。 20多个省区的近千家企业、个人参展,参展面积54600平方米;文博会期间,共吸引了56万人次参观,总成交额达1.49亿元;260余件作品参评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出“汉博杯”工艺美术作品金奖22个、银奖25个、铜奖29个、优秀奖33个。 数据显示:本届展会是五届文博会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好的一届。 中民协、中工美领导说,本届展会是全国同级同类文化展会中参赛水平较高、办会效果最好的展会。 而这些,无疑说明了徐州文化的力量及其彰显出来的人们对高品质、高质量美好生活的追求。 回望文化传统,展示徐州自信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文化自信是根本的自信。徐州人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从徐州丰厚的历史中来。守住传统文化之“根”,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找寻徐州的精气神,展示其独特的价值,是徐州文博会的自觉。 在彭祖楼二楼的《徐州好手艺》展区,上演了一场“千年技艺的再现”。古砖雕刻制砚、印拓古砖美纹、牛皮雕花刻字、千年刺绣再现、手制铁壶银器、刻匾、制作毛笔、紫砂制壶、陶刻装饰、锔瓷金缮……一系列徐州传统手工艺纷纷亮相,集中展示了徐州丰富的传统文化。 因为习总书记的一次“捧场”,徐州的香包一夜爆红,但香包上的刺绣却极少被关注。其实,徐州也是刺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汉代出土的丝质衣被及其他刺绣物色彩斑斓、纹饰图案丰富多彩,刺绣技艺巧夺天工。在现场会发现徐州至今仍有很多人在默默传承,并有人在扎扎实实开拓刺绣的生产,绣品的经营。 除了刺绣,还有“皮艺皮雕”。徐州“皮雕”手艺人的现场制作,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尤其是美女们的驻足。这项手艺近年来风靡各大城市,徐州也有些年头,且水平很高,淮海经济区19个城市,前来学艺的络绎不绝。徐州的皮雕家没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陋俗,坦诚传艺,也成一时佳话。 一次徐州文博会,就能逛遍悠悠千载的徐州历史文化。 传承与创新并举 文化之重要,不仅在于文化强大的内生动力,更在于对科技、金融、旅游、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渗透和融合。文化产品是精神产品,不仅要为文化消费者提供资讯,还要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和审美需要,突出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意和价值引领。 非遗“活”起来,才更有生命力。可如何“活”是个技术活。本届文博会,在徐州本土“小马哥”铁壶的展位上,记者了解到,一把铁壶加入中国元素的设计后,价格可以翻数倍且不愁销路。比如,他把儒家、道家、禅学理念融进器物神韵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器物美感与韵味。这样的作品往往简洁朴素,细腻的霰纹、独特的烧漆、别致的盖子……传统的成品技巧将作品的肌理完美展现无余。“小马哥”创始人马小林解释,传承人手艺精湛,但大多数的审美可能已经与时代脱节,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设计让手工产品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定位。 在彭祖楼,“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工艺美术精品,其中不乏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多元的审美、精湛的技术,让徐州市民大开眼界。徐州玉石雕刻艺术家协会秘书长蒋大昶认为,文博会为工艺美术品提供了展示的机会,是成本最低的推介方式。他表示,工艺美术品也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作者在文博会上可以听到消费者的真实评价,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这对工艺美术品的发展至关重要。 文化产品“大观园”,给生活更多选择 回望2014年,徐州文博会已走过5年征程,以“博览与交易”为永恒主题的徐州文博会,在不断刷新我们对行业发展认知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理念与方式。 徐州文博会现场数万件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游客看不够、买不够,参展商卖不够,一些商品还一度被抢购一空,参展商临时加急物流补货。 朱炳仁铜器销售额突破了30万元,展览结束后,仍有大量的订单;红星宣纸售价近5000元的纪念版宣纸,来多少被抢多少;各类茶器也备受青睐,消费者趋之若鹜,一位紫砂卖家创下10多万元的销售额;“山花奖”与“汉博杯”评奖区参评作品在评审结果尚未公示之前便引来市民及藏家的抢购。据统计,文博会期间,展馆内现场交易额和协议订单金额就超过1.49亿元。 “在这里既有可欣赏的具有收藏价值的精美工艺品,又有普通的生活消费品;不仅有复杂精巧的多层木雕、做工细腻的歙砚、浑然天成的巨型根雕、华丽精致的苏绣丝巾,还有香甜酥脆的台湾凤梨酥、越南的沉香和家居用品,进了文博会就好像进了大观园呀!”一路逛下来,来自山东的游客蔡女士满载而归。 徐州文博会使徐州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高质量、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个城市的发展少不了文化产业,文化滋养了城市气质,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撑。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徐州,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徐州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新引擎。徐州正在加快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是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推动力,而文博会正是这样一个大力培育、发展文化产业,让文化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平台,它也必将会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