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展频道 > 会展信息

打造利益共同体 共建淮海大家庭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12-12

 

徐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李晓航 魏宁)在12月9日召开的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徐州、淮北、菏泽、济宁、临沂、连云港、商丘、宿迁、宿州、枣庄10个淮海经济区城市共同签署《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吹响了淮海经济区各市开展新一轮战略合作、加快协同发展步伐的“号角”。《协议内容》主要包括: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加快区域内交通同城化建设、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加快推进区域社会事业融合发展等五个方面内容,下含16项具体工作举措。

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包括:1.建立区域战略决策机制。建立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制度,作为淮海经济区城市推进协同发展的决策机构;成立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办公室,各城市各派驻1-2名专职人员到协同发展办公室工作。2.建立区域沟通协调机制。建立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协商会议制度,协调推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研究确定的重大事项;建立专题工作协调机制,协商解决区域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点问题。3.建立区域合作运行机制。建立重点专题领域合作机制,深化区域合作研究;协商组建淮海经济区立法协作联席会议,探索建立区域内各城市立法协作机制。构建专家咨询参谋机制,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区域内交通同城化建设包括:1.同步实施在建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实施、同标准建设区域内城市间断头路和等级标准不一致道路,逐步取消区域内国省道公路收费站。加快推进淮萧徐快速通道和徐淮阜高速至合徐高速联通,鲁南、徐连、商合杭、徐宿淮盐等高速铁路,皖北(淮宿蚌)城际铁路,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改造等工程项目。探索构建淮海经济区城际公交体系,加快开通区域公交一卡通。2.协同推进规划项目申报审批工作。合力推动区域内重大交通规划项目的实施和建设问题。编制建设项目库,开展一系列重点项目前期规划申报审批工作。3.加强长期规划和项目储备。立足于淮海经济区整体发展,做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项目储备。

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包括:1.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力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分工合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实力。充分挖掘区域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创新高地。2.推进平台载体共建共享。多形式创新共建合作园区,探索跨市“飞地园区”建设。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形成区域统一、高效、规范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3.共建双向开放新格局。规划布局一批物流贸易基地和陆路开放口岸,推动铁路、内河、航空、海运等开放口岸共建共享。依托区域内各交通枢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提升区域贸易自由度水平,发挥各地开放平台作用,集聚更多优质产业项目。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包括:1.推进生态系统协同保护。深入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和沂沭泗河生态走廊建设,加大区域城市湿地、滩涂、湖库等生态资源保护力度,交流共享资源枯竭地区采煤沉陷区治理经验和生态修复经验。2.合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城市水污染防治协作,严控土壤环境风险。3.加快完善环保合作机制。合作共建跨区域环境保护机制,加强日常环保合作,努力实现区域内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益平衡。

加快推进区域社会事业融合发展包括:1.加强区域教育合作交流。推动高校建立区域产学研联动机制,组建淮海经济区高校发展共同体。整合实训基地等资源,共建中小学课改实验基地,创建区域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2.推动区域医疗保障共建共享。加快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患者就诊“一卡通”,逐步实现县级行政区异地联网机构全覆盖,研究解决就医地和参保地结算差问题,提高区域内群众异地就医便利性。3.加快区域文化旅游体育事业融合发展。打造统一标志、地域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品牌,研究制定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打造“淮海旅游”品牌。实施区域旅游联合营销,推动区域旅游同城化。支持具有良好基础的传统项目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项目打造区域品牌赛事。4.同力打造区域社会治理新格局。努力形成政策措施共商、平台载体共建、风险隐患共防、突出问题共治、政法资源共享的区域“一张网”大联动大治理格局,为淮海经济区的快速崛起创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

责任编辑:管理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版权免责声明:凡本网未注明"来源:黄淮网"的文/图等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黄淮网联系删除。

关于我们 | 工作人员查询

黄淮网(www.86hh.com)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6

苏ICP备18039698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168号